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1日01:55 大连晚报

  

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图)
●大连曾是中国服装产业的“重头”,但如今与国内几个主要服装集群地相比差距明显

  ●大连服装企业大部分不会“卖衣服”,不具备市场开发能力,仍然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

  大连服装行业深度调查系列报道之三

  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

  ■本报记者马嫱摄影王士俊

  据了解,虽然大连国际服装节是中国最早、国际化水准较高的服装节,但大连的服装产业发展得还不够理想。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全国服装百强中,大连市至少有八九个企业名列其中,而现在,只剩下大杨集团一枝独秀了。

  毋庸置疑,和南方相比,大连的服装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抑或是市场占有率,差距都较大。有人说,现代服装业正进入一个花样年华的时代,那么到底是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呢?

  大连曾是中国服装产业第一阶段的“重头”

  大连是中国自北向南沿海线上第一个服装产业经济集群城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大连为首的东北服装产业就曾创造过辉煌,当时的产业经济指标、企业规模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已有18年历史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便是大连服装辉煌时期创办起来的,它是中国第一个大型专业服装交易展会。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中国服装产业第一阶段的“重头”是在大连。

  应该说,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大连服装纺织产业经历了改革、调整、发展的全部过程,也经历了辉煌过后的阵痛。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在第一阶段的技术改造上先于南方。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家自身意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发展逐渐放缓。在这期间,东南沿海各省的服装纺织产业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大连则进入了低谷期。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连服装纺织业有所回升。

  规模小、名牌少成为大连“胸口的痛”

  与国内服装发达地区相比,大连服装业和国内几个主要服装集群地存在着差距。大连市除个别服装企业外,总体看企业规模小、产能低、分布散、名牌少。大连市服装产业整体规模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服装强市中已经落后。因为没有成批量的品牌企业出现,无法形成集团规模化的联动和聚集效应,无法在国内形成区域整体品牌和声势。

  另外,大连服装产业盈利水平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大连服装加工比例很大,因此从企业财务数据反映出,无论是资产还是产品的盈利能力都不强,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与大连服装人才技术基础和历史地位很不相称。

  企业家观念束缚了行业发展

  是谁耽误了大连服装的花样年华?“我觉得关键还是在于企业自身”,大连一位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这样表示。

  中国服装协会每年评出的“销售收入百强企业”和“利润总和百强企业”,大连企业所占的份额是少之又少的。与此相对应的是,在这几项硬性指标中,江浙企业霸占了近七成份额。

  大连的服装企业老板们却似乎不因此而着急。

  “大连的服装企业传统业务多是做加工的,给日本加工,给韩国加工,给国内其他品牌加工,现在也可以给国际知名品牌加工。收益很不错,年初就可以算出来一年可以赚多少钱。”一位服装企业老板如此对记者说。

  按照常规,一个这样的制造基地,要打造品牌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连服装品牌做不起来,老板的观念问题是大问题。

  “做企业就是要追求利润!每年可以赚多少钱自己可以很清楚,工厂管理好了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管理费用低,效率高,产出也高。自己搞品牌没有经验,花费大,风险也大。

  “我们有加工也有自己的品牌。当时做品牌的想法很简单,我可以为知名品牌做加工,为什么不可以自己来做。”一位大连服装企业老板这样说。他也承认,做品牌和做加工区别非常大,“以前我们来样定做就行,现在要自己设计和决定款式,保证产品质量,安排渠道,做售后服务。这一块儿操作复杂,算起来利润并不比做加工多多少。”

  一位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表示,大连服装企业普遍喜欢国外订单,而也正是这些不断维持企业的国外订单,让企业在国内市场犹豫不前。由于大连有着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本地服装企业接纳的国外订单量普遍比较多,他告诉记者说,“国外订单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量大,即使是利润(加工费用)很薄,但是由于量大也能赚些钱维持企业。”

  比较而言,服装企业要自己拓展国内销售渠道,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而上述服装企业的资深经理人表示,“如果企业过分眷恋加工所带来的微薄利润,也非常容易导致企业停滞不前的局面,因为仅仅做加工,企业就不会有任何创新。”

  产业断链拖了大连服装发展的后腿

  大连服装和纺织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突出表现为印染缺失、针织薄弱,面辅料不能自给。大连非纺织原料原产地,无棉花生产,化纤生产规模小且以长丝为主,差别化纤维生产能力仅为总生产能力的10%。面料50%依赖进口、50%采购国内其他地区,辅料及服饰配件的本地自给率也很少。虽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本地区不必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如果上游产品远离服装加工和市场,会造成采购困难、周期长、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生产。而且由于上下游厂商缺乏有效的沟通,也影响服装产业的设计和创新。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大连服装的长远发展。

  大连服装企业不会“卖衣服”

  因为受到长期以来加工模式的影响,大连服装企业大部分不具备市场开发能力,服装的销售仍然沿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出口仍然以“三来一补”为主体,内销还是以区域市场为主体,国际国内市场都不能进行有效的营销策划和开发。

  不少企业往往把打折作为常规销售手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大连服装企业几乎没有什么营销手段。一位业内人士曾尖锐地指出,现在许多大连服装企业老板不知道自己的营销策略是什么,老板一天到晚只盯在样衣制作上,挑毛病,总想把衣服做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感觉。要么就到商场四处转,买别人衣服回来模仿。老板一天到晚什么都干,累得半死,而企业却每况愈下,以上现象在大连的服装企业中非常普遍。

  两广、江浙主要是基于当地大规模的贩卖。像杉杉、雅戈尔这样的企业就是在大规模销售的基础上打响了品牌。大连虽然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但是营销规模上不去,光靠服装质量打天下很难做出品牌效应来。

  “但是营销规模要以资金为基础”,记者接触到的大连服装企业无一例外表达了这样的声音。作为民营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像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横在面前。

  图片说明:服博会上名牌荟萃、人流如织。

  采访手记

  大连市2004年将服装产业纳入大连市八大产业集群,同时服装产业也是大连市鼓励支持发展的六大优势产业之一。大连市本届政府遵照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适时提出了发展都市型服装产业战略方针和具体扶持政策措施。今年,举办了17年的大连国际服装博览会正式升级为国家级服饰类专业博览会。可以说,大连服装纺织业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和机遇。

  而下一步,大连服装的振兴之路该怎样走?在后配额时代国际国内新的竞争形势下,大连服装纺织产业应该如何定位,并采取什么措施来调整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从哪些环节入手能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大连服装人正急切地寻找着振兴之路的入口。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