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点亮残疾少年儿童的希望之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03:50 山西日报

  秋季开学,临猗县的张明王宣、赵朦等6名重残学生,与其他身体健康的同学们一起高高兴兴地步入新学校,开始了全新的学习。

  今年中考成绩揭晓时,临猗县6名重残学生皆取得优异成绩,高中录取率100%。重残学生取得这样好的学习成绩,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反响。

  目前,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残疾少年儿童1000万人,占到1/6。做好对残疾人的教育,尤其是残疾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让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探析临猗县的成功经验很有必要。

  须付出加倍努力 方尝得成功果实

  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固然离不开各种外因,而内因才是基础。尤其是作为残疾学生,更是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才有可能品尝到成功的果实。

  连日来,笔者先后赴临猗县6名重残学生的家里和上初中时的学校,调查走访了本人、家长和老师,所见所闻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无情的病魔夺走了这六个孩子身体的健康,却没有丝毫动摇他们立志成才的意志。只要能上学、能读书、能学到知识,他们什么苦都肯吃,什么累都肯受,从小学到初中,8年寒窗,备尝艰辛,其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令人感动。

  北辛乡张家坡村张明王宣同学,无法站立,行走全靠双手抓住双脚挪动,非常吃力,挪动十来步就满头是汗。在北辛初中上学3年,张明王宣因身体原因上不了楼,不能到楼上的学生宿舍住,就与炊事员共住一室,早上炊事员早早上班,他也早早起来学习。尤其是一日三餐,学生多,排队长,行走不便的他打饭总是很迟,有时怕误了上课,常常泡碗方便面、喝口凉水,就算是对付了一顿饭。东张镇西寺后村杜翔飞同学,是6名重残学生中残疾程度最重的一个,双下肢不能动,还是个“背锅”,行走全靠轮椅,睡觉只能侧身。父母心疼地劝他不要上学,自学一门手艺算了。可他说啥也不同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住校学习。今年中考他取得了563分的成绩,名列全校第三名。

  残疾学生要成才 家庭支持很关键

  残疾学生的成才之路无疑较常人要艰辛、曲折的多,仅靠自身的努力绝难抵达成功彼岸,更需要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呵护、支持、帮助。而在这其中最直接的支持应当来自于家庭。

  调查走访中,笔者注意到,这六名重残学生的家长、亲友无一例外对孩子非常有信心,都特别支持孩子上学,努力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美好愿望,努力保证他们用艰辛换来学业有成。初中三年,为了照顾好孩子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不管农活再忙,不管家务再多,赵朦、杜翔飞同学的爷爷、奶奶总要陪他们一起到学校生活。特别是杜翔飞的奶奶,70多岁的老人,不顾年老体迈,一跟就是3年。孙子马上要上高中了,老人表示还要继续照护。赵朦同学这次被临猗高中录取后,他的父亲赵世强早早就提前到学校租了一间平房供他上学住,并安排爷爷、奶奶到时陪读。尽管家里不富裕,张明王宣同学的父亲张武录还是为孩子专门焊了一辆轮椅车,为了星期天接送方便,又买了一辆摩托车。

  既需“小家”支持 更需“大家”扶助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提出了“康复、教育、就业、保障”的四大任务,其中,教育系立残之本。而一个小小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残疾少年儿童的教育更呼唤来自于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透析临猗县6名重残学生的成长之路,既有自身的努力,又得到了家长、亲友的重视支持,更得到了学校、社会的关爱扶助。

  杜翔飞同学就读的东张镇积善初中,从村干部到校长,从老师到学生,大家都非常同情他、关心他、帮助他,学校免了他3年的学费,在校内为他和陪读的奶奶免费提供了一间住房。杜翔飞所在班还组建了志愿者义务服务小组,一名叫解小磊的同学3年来坚持每天抱他进教室、背他上厕所、帮他买饭。北辛乡张家坡村张晓兵同学初中就读于县城双语学校,他双腿站不起来,行走全靠拄双拐,但一直勤奋好学,年级考试每次都在前五名。今年中考,张晓兵以609分的高分被省重点中学临晋中学提前录取后,双语学校号召全校师生向他学习,请他给同学讲述战胜命运、顽强学习的事迹,并免了他一年学费。

  作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临猗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扶残助学工作。前不久,临猗县政府专门召开扶残助学新闻发布会,会上,临猗、临晋、牛杜3所中学校长提前向6名重残学生发了高中录取通知书,并承诺免去每人3年的学费。县残联向5名需要轮椅的同学每人赠送轮椅一辆。县教育局和县残联联合发文,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向张晓兵等6名重残学生学习的活动。运城市残联也救助每人生活费500元。临猗县委书记刘建政郑重表态,今后不管工作多忙,不管困难多大,县委、县政府都要搞好扶残助学工作,决不让一个残疾学生失学,决不叫一个残疾学生家长失望。

  杨建民(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