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隐私泄密源头调查 专家教你保护个人信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18日15:10 北京晚报

  潜藏的不法者 汽车没出京异地遭克隆

  一张从山西晋城寄来的《交通违法处罚告知书》突然摆在了黄先生面前:他的“本田雅阁”今年6月底在晋城超速行驶,须在15天内到晋城缴纳罚款。

  尽管一直没离开过北京,但这莫名的违章记录也并没让黄先生感到太多惊讶和愤慨。
因为,这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今年春节前后,黄先生就收到哈尔滨警方来电,称他的车违章被暂扣。然而此时,办公楼的地下车库里,黄先生的车正稳稳当当地停在自己的车位上。

  随后披露的案件细节更让黄先生瞠目结舌、心惊肉跳:在哈尔滨被暂扣的车并不仅仅是“套牌”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全方位的“克隆”。被扣车辆无论车型、颜色、牌照,还是车辆识别代号和

发动机号,都与黄先生的车一模一样。

  直到现在,黄先生依然不能确定晋城的违法车辆是否就是曾经在哈尔滨被暂扣的那辆;也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车如此细致地克隆了他的信息;更不知道这些连他自己都未必记得清楚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并“克隆”的。销售、维修、保险……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律师发言:在向某些机构提供个人信息时,用户可要求对方保密,必要时可要求对方进行书面承诺。同时,在提交资料时,不必过于详细,只填写必要项目即可。

  目前,在我国的民法通则中,并未将隐私权作为一个单独的权利进行规定,而是归结在人身权利当中。如果发现隐私被泄露,按照目前高院的司法解释,可以名誉权受到侵犯为由提起诉讼。

  熟悉你的陌生人 宝宝未满月生意追上门

  同样被陌生人骚扰的还有刚刚生完宝宝的吴女士。

  “我们不做,我们觉得这个没什么意思。我们宝宝还没满月呢……”孩子的哭声搅得吴女士一阵心烦,放下电话,她赶紧走到小床边,抱起刚刚出生半个月的宝宝。

  “做胎毛笔的,上午还有一个做水晶印的,天天都有。”吴女士一边哄孩子,一边抱怨。

  “他们怎么知道你们家电话呢?”

  “谁知道啊,出院回家没几天,电话就打过来了。还都是先恭喜一下,然后就说这个有纪念意义什么的,有一个还知道宝宝生日呢。我们还问大夫了,大夫说医院肯定不会泄露病人信息的。”

  一边是信誓旦旦不会泄露信息,另一边却能如此“精准”地锁定目标。如果可能排除相关机构将客户的私人资料外泄这个因素,还有哪些渠道能够让陌生人将我们的性别、年龄、婚否、电话号码、工作单位、房屋面积和

户型、驾照信息……都一手掌握呢?

  律师发言:未经本人同意,公司企业本身无权采集、存储和使用公民的个人信息,更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传播和销售。在无法确定隐私泄露者时,被侵害一方也可追究擅自利用自己信息进行“推销”一方的责任,不正当的使用个人信息同样是侵权行为。

  商业性调查公司 1600元可买通话记录都是暗访绝对保密

  “女子调查组”、“都市猎狐商务调查”、“搜影调查社”……随手翻开一份都市报的资讯版叠,各式调查公司触目惊心地挤在分类广告专版上。

  这些大量承接婚姻、商务调查业务的“侦探”公司承诺能够进行“财产取证、跟踪定位、电话录音、手机信息查询、身份查证、车辆、户籍信息”等调查任务。在一家调查公司的网页上,还提供包括“网友聊天内容、网络商务资料套取”等业务。

  这些调查真的能够实现吗?以手机通话记录为例,到电信营业厅进行查询,须持机主本人的身份证明。在网上办理业务,除了要输入密码之外,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还会以短信形式发送到手机上。

  那么调查公司如何能够在机主不知情的情况下打印出一份“详单”呢?

  一家调查公司的业务员在简单询问情况,并告诫记者“夫妻间的问题一定要冷静处理”之后,给出了一个初步操作方案:

  “我们可以这样,先给你打他一个月的手机单子,你看看,这就心明眼亮了。如果觉得问题很大,确实需要(调查),我们就继续,可以帮你跟踪他,该拍照的拍照,该录像的录像。你看怎么样?”

  “那我没办法给你他身份证,能去打电话单子吗?查的话,他肯定就知道了,我不想让他知道。”

  “这个你放心,我们会做技术处理,不可能让他知道的。都是暗访,绝对保密。”这家公司为一个月手机通话详单开出的价钱是2000元。

  而另一家调查公司则开出了相对便宜的价钱:“全球通,一个月的电话和短信单子,1600。查银行卡进账,1500。”

  当记者询问是否需要提供相关证明资料或签订合同时,这位女士颇为豪爽地说:“不用,你就把名字和手机号给我就行了。先交一半钱,我给你收据,单子出来再交一半就行了。”也就是说,记者无须证明自己和“目标对象”的关系,只要知道对方的姓名和电话号码,即可委托其查询此人的通话记录。

  不去营业厅,不用身份证,不惊动机主,调查公司怎么查呢?是否会像美国大片中的谍报高手一样,侵入电信公司的运营系统,截取通话记录?还是利用技术设备进行监听监控呢?

  一位调查公司的合伙人嘲笑了记者的幼稚想象:“你知道监听电话多麻烦吗?就是警察要监听也得跟电信打好招呼,开着信号车在街上转。”

  “那你们怎么查呢?”

  “我们找他们里面的人啊。不过这个你可别写了,报出来他们内部又得整顿,我们生意也不好做。”

  无独有偶,8月下旬,武汉一位从业10年的调查公司经理向媒体爆料,揭出通讯运营商“内部有鬼”。只要给钱,就能通过个别工作人员弄到任意一位用户的通话清单,甚至短信内容。为了证明自己此言不虚,该经理还拿出了100多页从运营商“内线”那里买来的客户资料。

  这位调查公司的合伙人还告诉记者,"这一行需求旺盛,'钱'途不错"。现在,一些调查公司除了承接调查业务之外,还从事汽车定位、监听器材的销售。当记者询问这些设备的效果时,工作人员表示:"一般没问题。"购买这些定位、监听设备,也不需要出示任何证明。而为了做到"专业"、"快速",在这些调查公司的纳贤广告里,都不约而同地注明"需求公、检、法,律师、电信、工商、税务、银行、房地产、网络高手等各界人士"。

  律师发言: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夫妻之间的调查取证并不侵犯他人隐私,但是,即使是配偶亲人之间也依然存在需要保护的隐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对电话记录进行调查侵害了对方的通信权利。

  互联网搜人引擎 上传名片有奖励查获目标很容易

  从地铁站到商务网站,各种类型的"企业老总通信(手机号码)名录"在持续兜售。

  也许你会觉得只有"名人"才有此待遇,那不妨试试在互联网上检索一下自己的信息,结果很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在一家号称"中国最大的商务名片平台"的网站上,记者用时不到六分钟就检索到了六位报社同事的名片信息,包括任职部门、手机号码、办公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与实际情况几乎完全吻合。

  这些名片均由网站的注册用户上传,其中一位叫"龙先生"的ID仅8月下旬就上传了约5000张名片。在该网站7月至8月的一次奖励活动中,获得第一名的"青鸟"共上传了8274张名片。

  查看这些名片的方式也很简单,只要注册为会员就能免费获得50点积分,而查看一张名片则只需5点积分。用户可以通过上传名片的方式继续共享信息,上传一张名片可以获得两张名片的"回报"。

  私人间的交换名片演变成了网上的信息"公示"。而对此,网站方面表示"对其真实性和是否侵犯他人隐私概不负责。"

  而登录另一家口号更为响亮的"全球最大中文搜人引擎",则可以检索到不少人的教育经历和屏蔽部分关键字之后的联系方式。

  从搜索引擎上获得了一些初步线索后,还可以进入一些更具针对性的网络空间中进一步检索。例如各种校友录,在这里不仅能获得检索对象的相关信息,还能了解到他(她)有哪些同学和朋友。而一些专业性的论坛和网络人际圈则能提供更加翔实准确的资料。

  利用IP地址来确定地理位置已经是小儿科了,找到活生生的人才是真正的"成果"。查获"目标对象"在网上的信息太过容易,把不上网的人也一查到底才算有挑战性的任务。一种说法是,依靠互联网,能在两小时之内找到任何一个人。

  律师发言:当你的个人信息在网络上被泄露时,首先可要求网站删除这些内容。如果要提起诉讼,则要做好证据的采集工作。可将泄露隐私的网页以截屏等方式保存,并由公证处进行公证。

  日常生活中的名片交换是出于特定目的,交换给特定对象的,如果擅自上传并公开展示他人名片信息也属侵权。在无法确定名片信息上传者身份的情况下,也可追究网站责任。一些网站自行提出的单方面免责声明,并不具备法律效力。(感谢刘国栋、周泽等法律专业人士支持采访)

  调查背景 《个人信息保护法》缺位

  在年初召开的两会上,人大代表张学东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实际上,早在2003年,国务院信息办已经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部分专家成立课题组进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起草工作,并于2005年初完成了专家意见稿,但还未列入人大的立法计划。

  在现行的《民法通则》中,侵犯他人名誉权只能承担民事责任。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一旦正式出台,侵害他人信息,可能会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据了解,该草案不仅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不受侵害,同时还保护公民充分了解和修改错误个人信息的权利,但个人的不良信息不在保护范围之列。

  隐私难隐?

  你的疏忽

  1、废弃单据

  在银行和邮局等机构办理业务时,填错废弃的存取款、快递等单据如不及时销毁,可能会暴露你的姓名、存取款金额、身份证号等信息。

  2、网络发言

  在公共聊天室、论坛等网络公共空间的发言,有时会不自觉地泄露包括个人喜好、居住范围、近期活动等大量个人资料。

  3、私人博客

  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博客上的网络日志都有可能成为曝光个人隐私的“元凶”,不仅会泄露一些个人信息,还会“公示”人们大量的生活经历。

  4、网络校友录

  不仅会暴露你的个人信息,还能让其他人了解到你的朋友和熟人圈。

  5、淘汰的电子产品淘汰的手机、电脑硬盘等信息存储设备,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数据等信息可被恢复。

  他的错误

  1、商业机构

  在办理各种商业会员卡或享受商业服务时,用户提交的详细个人资料有可能被个别员工私自泄露以谋取利益。

  2、他人曝光

  了解你信息的人有可能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相关资料公之于众。

  3、技术漏洞

  计算机软件设计中的漏洞也成为窃取隐私的通道。例如,针对某些即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的监听软件。

  4、求职简历

  在招聘会上提交但并未被用人单位带走的个人简历,记录了丰富而完整的个人信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