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卖戏装的两代人,财富生活也带着戏味儿张双卿做起生意也是“票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1:55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 董景峰

  父亲当了16年的“掌柜”后,成了站柜台的;女儿站了20年柜台后,现在当起了“东家”。父亲当年是“资本家”,主要为“角儿”服务;女儿今天的小店每月收入不过千元,主要帮“票友”找乐儿。虽然如此,女儿依然干得兴趣盎然,“过一阵儿,我把戏装商店还改回老字号:王恒泰戏衣庄。”张双卿说。

  资产2300元:父亲被定“资本家”

  张双卿的父亲张树和,是当年苏州王恒泰戏衣庄派驻哈尔滨分号的“掌柜”。张双卿至今还记得父亲柜上那又宽又长的大案子,当年的名角刘小楼、毕燕燕、梁一鸣等是柜上的常客。因为和戏园子混得熟,从小她就爱看戏,什么人物穿什么行头,打小儿就烙在了心头。

  解放后,王恒泰把哈尔滨分号所有的资产都送给了张树和。1958年公私合营的时候,张树和以2300多元的家产(当时工人月平均工资只有几十元)被定为“资本家”,被合营到竹林商场(后来的向阳专业商店)。原来的“掌柜”成了商场的柜台售货员。

  站柜20年:不是行家卖不好行头

  1979年1月,下乡返城的张双卿接了父亲的班,成为向阳专业商店戏装柜台的售货员。

  “卖戏装和卖别的东西不一样,外行弄不明白。”张双卿说,戏曲行当里对于行头的要求非常严格,“宁穿破,不穿错”。外行人看来,戏装无非都是宽袍大袖,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实际上,即使是同一个角色几次出场穿的服装颜色都是有讲究的。

  “其实小的时候没跟我爸学过什么,但因为受他的影响爱看戏,就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张双卿说,“后来站柜台的时候再专门跟他学,慢慢就成行家了。”

  月入1000元:兴趣支撑深巷小店

  站了20年柜台后,张双卿退休了。一开始,她在一个朋友的公司当会计,“但后来看到许多比我外行的都在卖戏服,我觉得不应该把我爸留下的老字号就这么扔了。”一开始,张双卿在道外北头道街开了“王恒泰戏装商店”,但因为门面房租金太贵,她就买下了靖宇街397号院里的一间小屋。“我们这东西需要的人少,再好的地段、再大的门脸一般人也不会进;对于需要的人来说,再深的胡同他们也会来钻。”

  如今,张双卿的主顾大都是票友,面对这样的顾客更需要专业。“顾客来了说‘我来身儿苏三的行头’,你必须从头到脚给人家配对了,不能乱搭配让人家贻笑大方。”张双卿说,认行头靠死记很困难,“我侄女跟我学三年了也才学会一半。没办法,平时她也不爱看戏啊。”

  戏装的生意不好做。张双卿说,票友大都是50岁以上的,有闲,手里也有些活钱儿,但20岁-50岁之间的几乎都对戏曲不感兴趣。“不过这几年我发现起来一批小不点儿,那些孩子唱念做打真有‘范儿’,家长也特支持他们。”

  只做票友和少数有“范儿”孩子的生意,又不愿意“宰”这些老主顾,张双卿的小店平均一个月多说也就能挣1000元钱,这些钱还得分给侄女。但对有退休金的张双卿来说,挣钱多少无所谓,主要是喜欢这个,也不愿丢了父亲的老字号。

  这位“东家”,实际是个做生意的“票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