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专家呼吁学钢琴回归理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3:35 舜网-济南时报

  昨天,本报刊发的《逃避学钢琴 男孩竟自残》一稿引起部分家长和孩子的关注。有家长反映,过了最初的新鲜劲后,孩子在钢琴前往往是如坐针毡,钢琴渐渐成了摆设。

  钢琴成了摆设

  开元山庄的一幢楼房近200户居民,钢琴拥有率达60%左右。

  两年前,市民刘女士无奈地将自家的CASIO钢琴搬进了储藏室,现在,钢琴上凌乱地堆着一些衣服。刘女士说:“女儿上小学4年级时,我们花2万多买了这架琴。现在一让女儿练琴她就跟我们吵,钢琴在客厅里放着碍事,我们只好把它搬进了储藏室。”

  山东艺术学院钢琴教师王慧在这幢居民楼上共教过15名学生。记者采访之际,她也对这些学生进行了回访。这15人中,一直坚持练琴的只有4人。

  在阳光舜城,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也曾是王慧的学生。他说已经七八年不动琴了,钢琴成了他们家中的摆设。

  钢琴承载家长几多梦想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泺源大街东段一家琴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的家庭小宝贝还没出世,父母就开始为孩子准备钢琴了”。

  据了解,在买钢琴的家长中,自己喜欢钢琴的只是少数,多数人认为“弹钢琴”可以成为孩子今后的一条出路;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有音乐天赋,不排除将来也能成为“郎朗”或者“陈萨”。

  “郎朗不是逼出来的”

  对于部分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王慧认为,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强迫孩子练琴,很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扼杀了对艺术的憧憬和热爱。

  王慧称,她在演出和讲学时发现,内地现在几乎到处都是“钢琴热”和“考级热”。她说:“在急功近利心态下,考级和比赛已经变味,这样会直接危害孩子,因为‘郎朗’并不是被逼出来的。钢琴教育不应带有任何功利目的,而应当作为学生美育教育的一部分;音乐上的成功需要悟性和灵性,既定模式不会培养出优秀的音乐家。”(记者 孙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