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朝日里望呀 再难见大师传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4:49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朝思暮想神智昏,盼望柳荫树下人……”咿咿呀呀的优美唱腔还在川剧院练功房中传唱,但它的主人却已经永远地走了。

  “都是抽烟抽的。”儿子徐学潜皱眉道,父亲喜欢在晚上写剧本,往往一个通宵熬
下来,四五包烟就抽光了。去世前的一个月,父亲基本上就已经昏迷了,全身器官特别是肺部出现严重衰竭,9月2日下午2时55分,没有交代下一句话,父亲就永远地离开了爱他的人们。

  痴迷川剧一生

  市一医院的看护和病友们都知道,虽然徐老白天昏迷,但一到晚上,他就梦话不断,“排戏了——《归舟》了(《杜十酿》的一折)”,中气十足,整个病房都听得清清楚楚。

  在徐学潜3岁时,他曾亲眼看见爷爷用马鞭抽打父亲和三爸,因为他们喜欢看戏唱戏。民国时期,爷爷徐钧台是当地首富,在县城里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徐文耀在高等私塾接受正统教育,但他却偏爱听戏写戏,甚至自己化妆演戏,在其影响下,三弟徐文显也变成了一个戏迷。但在老爷子徐钧台看来,这是败坏门风的不耻行为。“在爷爷的压力下,三爸忍痛放弃了爱好,成了教书先生。”徐学潜说,但固执的父亲却选择脱离了大家族,在1945年携妻带子,来到了成都。不久,徐文耀成功加入位于春熙路的三益公剧院,并很快成为剧院的骨干,他也正式以此作为职业,开始了自己一生的创作。

  一手写出辉煌

  关于徐老,川剧界流传着很多段子。土改时期,川剧团派出文艺小分队下乡宣传政策时,走村串队,徐老往往连夜就能把所见所闻写成剧本。由于他熟悉词牌,又懂乐谱,拿着他写的剧本,第二天演员们就能直接演出了。他的戏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群众们也是十分喜欢,晚上打着火把赶十几里路专门来看他的戏。1948年,著名演员陈书舫在锦屏戏院演出他写的现代戏《天字第一号》后,他更是成为蓉城家喻户晓的编剧,各剧院争相聘请。

  195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川剧第一次真正走出夔门。大会上,全国各地的名角都去了,但令川剧代表团吃惊的是:人家的剧本一个比一个好。在看了排演之后,一位中央领导也发话了,你们的演员不错,但剧本不出彩。徐文耀急了,硬是熬了一周通宵,把厚厚一部《梁山伯与祝英台》大剧目浓缩成一台3小时的川剧《柳荫记》。轮到川剧表演时,领导们看呆了,同行也由衷竖起了大拇指,川剧也因此一炮打响。

  人已逝曲未终

  “很难有人再达到这样的高度了。”成都川剧院副书记李建英感慨道,徐老的逝世,绝对是川剧的一大损失。为什么徐老写出的剧本经久不衰?因为每出一个剧本,他都会自己先行演练,在剧本排演时,他甚至会亲自指导演员怎么去发音,怎么做动作。著名戏曲影视评论家唐思敏称,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川剧“全挂子”,从剧本到演出,都有通透的把握,可谓权威。至今,徐老创作的100多个经典剧目仍是川剧的主要剧目。“他的德行、阅历、天赋以及激情,都是我辈所没法比拟的。”李建英感慨道,徐老留下的空白很难有人填补了。

  本报记者 高雄 实习生 符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