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忆中秋 花好月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1日08:37 千华网

  岁岁年年,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人们关于月亮、关于月饼、关于中秋节的记忆,却已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在改变。中秋节前,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人,听他们讲诉记忆中的中秋。

  张生福,69岁,上世纪50年代末,从甘肃农村来到鞍钢学习,后考入鞍钢化工总厂,做了一名化验员。几十年过去了,可小时候母亲做月饼的情形,却仍历历在目。

  “‘八月十五到,儿要吃饼父没钱,大的坐着叫呀呀,小的放声哭哇哇。’这是我小时候常听到的一首关于中秋节的民谣。”

  虽然没钱买月饼,但每年中秋,母亲都会亲手为我们制作月饼。中秋前,母亲买一盆白面,用碱水、糖精将面粉和成面团,家里有做月饼的圆模子,把面放到里面,往桌子上一扣,圆饼形就出现了。母亲采来一些花草,挤出汁叶,在月饼上点上五色的小圆点。然后把月饼放在锅里蒸熟后放在屋顶的吊篮里,等到十五晚上才拿给我们吃。

  对于小孩来说,中秋节还有有趣的游戏——“放针”。在中秋晚上月亮最亮最圆的时候,准备一个新碗和一根新针。碗里盛满水,把针放在指腹上,将手指轻轻放入水中,让针浮在水面上。水的下方会出现针的倒影,听说倒影的形状可以预示人的命运。如果谁放的针的倒影是叶子形,谁就会特别高兴,这预示他会一生幸运。

  赵明,55岁,土生土长的鞍山人。上世纪60年代那美味的“双酥月饼”,让她至今常常回味。

  赵明女士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共有4个姐妹,虽然父亲是名干部,但一家生活也仅能勉强糊口。中秋节是赵明家最为看重的节日之一,平时吃不到的美食这天都能见到。每到中秋,母亲会早早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挂上彩灯,买些蔬菜和肉。晚上出嫁的两个姐姐都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家过节。吃完饺子,母亲才从柜子里拿出藏了好些天的月饼。在购物凭票的年代,每家仅供应一公斤月饼,差不多也就是8块。月饼用红纸包着,一种是双酥月饼,一种是广东月饼。8块月饼10口人怎么分?做父母的只好象征性地咬一口就递给了孩子们。大家都细细地吃着,喝一口葡萄酒,听父亲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其乐融融。

  提起“双酥月饼”,赵明似乎又闻到了月饼的清香。“那是在鞍山南味商店买的,月饼放到嘴里就化了,味道美极了。我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月饼。也不知为什么,现在的糖啊、月饼、果酒感觉都没那时的好,也许是物以稀为贵。”

  马丽萍,30岁,出生在铁岭农村。2000年从原钢院毕业后,成为鞍钢的一名工程师。屏幕上的电影,孩子追逐的身影是马丽萍对中秋节最深刻的记忆。

  “每年中秋,村子里都要放电影,太阳还没下山,小孩子们就早早地拎上小马扎去广场占地方。吃过晚饭,妈妈把小方桌搬到院子里,把月饼和水果一盘盘摆好,这叫‘供月亮’。之后,一家人拿着厚衣服、小被子来广场看电影。”

  “那时,孩子们最喜欢战争题裁的电影,每次放映员一来,孩子们就围上去,‘是打仗片不?’当得到确定的答案,孩子们都开心地欢呼雀跃。事实上,当时根本看不懂电影里在演什么,伴着影片的大炮和机关枪声,孩子们拿着木头枪在人群外面疯跑,‘对打’,仿佛真的沐浴在枪林弹雨中。”

  “看完电影,我总在父亲的肩膀上沉沉地睡去。每每错过拜月和赏月这一环节,只能在第二天吃到妈妈给我留的月饼。现在我们一家都搬到了城里,看电影和供月饼的传统节目渐渐取消了,但我却常常想起儿时的中秋节。”

  新闻采写 记者 张伟 首席记者 喻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