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宁愿流浪不愿回家 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4日08:35 海南新闻网-南国都市报
宁愿流浪不愿回家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省救助站目前收留的部分儿童,希望能够找到她们的家或者有人收养。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宁愿流浪不愿回家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宁愿流浪不愿回家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救助站遭遇儿童去留难题


  十几岁,本该是在父母身边享受亲人照顾与呵护,好好上学,快乐成长的年纪,可是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或因家庭变故而离家出走,或因自身残疾遭家人遗弃,最后都只能被迫流落街头,无家可归,有幸被好心人士或警察发现了,就被送到了救助站。

  救助站,作为只是为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救助的机构,却并不能当作这些孩子永久和真正的家。救助站除了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临时照顾外,能做的只是尽
力帮助这些孩子联系到他们真正的家人,将他们安全送回家去。可是因为孩子不愿或无法提供真实的家庭情况和地址,这些“问题”孩子的去留问题,就成了救助站的一大难题。这些孩子的未来,也成了令人担心的沉重话题。

  父亲去世母亲改嫁

  16岁汕头男孩流浪10年

  16岁的赖晓民,8月17日在海口街头流浪时,被110民警送到了省救助管理站。这,是他第二次被送到救助站了。

  虽说已经16岁,但个头不高、身材瘦小,赖晓民看上去只有十二三岁的样子。在救助站,记者听赖晓民以平静的语气讲起了他的身世和遭遇。

  赖晓民说他是汕头人。在他小学一年级还没读完时,他的爸爸就因病去世了,那时他才6岁。一天早上,当他和哥哥一觉睡醒时,家里却已经没有了妈妈和三个妹妹的身影。原来,趁着他和哥哥熟睡时,妈妈悄悄收拾东西,带着三个妹妹离开了家,改嫁到别处去了,从此不知去向。

  被妈妈抛弃的兄弟俩,从此也就开始了流浪生涯。饿了到饭馆、餐厅里捡剩饭吃,困了随便在天桥下、车站里倒头就睡。

  9岁时,在街头流浪的赖晓民和哥哥被送到了当地的福利院。可是在福利院,赖晓民兄弟俩经常会被其他孩子欺负,呆了一段时间后,兄弟俩就自己跑了出来。

  出来后,大他两岁的哥哥提出了与赖晓民分道扬镳,不愿让赖晓民再跟着他。哥哥说,以后各走各的路,谁也不管谁。自那以后,晓民就再也没有哥哥的消息。

  与哥哥分开后,晓民一个人从汕头流浪到广州,又从广州跟着别人坐长途车来到了海南三亚。晓民本来想在三亚找份工作养活自己,可是因没有身份证,没有地方愿意雇他。没办法,晓民只能继续在三亚街头流浪。

  在三亚街头流浪了两三年后,两年前,晓民遇上了一对好心的夫妻,同情他的遭遇,认他当了养子,把他领回了家。

  晓民说,在后爸后妈家住的一年多里,后爸后妈其实对他挺好的。但今年3月份时,因自己与后爸后妈的亲生儿子吵了一架,又打了一架后,后爸后妈都说是他的错,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来,并坐车到了海口。看他在街头流浪,110民警就把他送到了省救助站。

  因为不想回后爸后妈家,晓民一开始一直没有对救助站的叔叔阿姨说实话,他怕他们把他送回去。第一次在救助站,晓民住了5个月。

  8月份时,晓民在救助站住得烦了,才把后爸后妈家的真实地址告诉了救助站的叔叔阿姨。叔叔阿姨就开车把他送回了三亚的后爸后妈家。

  可是回去没几天,后爸后妈就说不想要他了。晓民于是再次跑了出来。8月17日,晓民又被110民警送到了省救助站。

  当记者问晓民有什么打算时,晓民说,老家的地址已经忘了,也没有其他的亲人可找,他现在最想的就是找份工作养活自己。

  可是没有文化,也没有一技之长,连身份证都没有,一个16岁的孩子要想找份工作,又谈何容易?

  针对晓民的情况,救助站工作人员说他们正考虑跟社会保障部门联系,看能不能先送晓民去参加技能培训,让他掌握一门手艺,这样才有找到工作的希望。

  一位受救助少年在看电视

   自称父母不知去向

   12岁男童宁愿流浪不回家

  陈林,12岁,自称家在湖南常德石门辽叶湖村2组。可是按这个地址,救助站人员却一直联系不上他的家人。

  陈林是9月11日晚被派出所民警送到省救助管理站的,在这之前,他说他已经在海口呆了两个多星期。这两个多星期来,他靠捡矿泉水瓶卖钱来买饭吃,晚上就睡在海口东站的候车厅。

  记者在省救助管理站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见到陈林时,他正光着脚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看电视。小男孩看上去挺机灵的。记者与他攀谈时,他回答问题也显得有条有理,落落大方。

  陈林说,他的爸爸跟别的女人走了,妈妈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他们都不要他了。他原本读小学五年级,现在家里没有人管他了,他就不读了。

  大约两个星期前,他一个人从家里出来到了火车站,随便上了一列火车,下了火车后又跟着别人坐船,然后就到了海口。陈林说,他本来是想出来打工的,但在海口两个星期了,都没人愿意用他,因为他年纪太小了。

  在东站,他遇到了几个好心的哥哥,他们给他饭吃,给他衣服穿,还给他报纸垫着睡和给他被子盖。11日晚上,有个警察叔叔过来,知道他的情况后,就把他送到了省救助站。

  记者问陈林:“你想不想回家?”陈林摇摇头:“不想,不知道回去做什么。”“那你想一直住在救助站吗?”“也不想,在这里不能出去玩,象个犯人一样。”“你不想回家,又不想住在这里,那你想干吗?”“我想出去卖报纸挣钱。”陈林想都不想,回答得很干脆。

  陈林很老气地说,他卖过一天的报纸,知道卖10份报纸就能挣3块钱,那么一天卖10份就能挣到吃饭钱了,要是再卖多点,挣的钱就更多了。他宁愿在街头卖报纸,也不想回家。

  陈林提供的家庭地址并不可靠,由此也让人对他所说的家庭情况半信半疑。救助站在多方联系他的家人的同时,也通过媒体看能不能找到有关陈林家庭的可靠线索,但目前仍无所获。

  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送到救助站的正常的孩子,很多都是自己离家出走的,所以一般不愿提供真实的家庭地址,就连他们所说的家庭情况,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这给救助站的查找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他们只能通过报纸、电视媒体来寻找孩子的家人,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就只能慢慢给孩子做工作,从孩子的口中套线索。

  7个残疾弱智孩子

  谁知道他们家在哪里

  在省救助管理站去年12月份成立的省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里,至今还有7个“常住客”,年龄最大的15岁,最小的才七八岁。实际上,这些孩子的年龄都只是大概猜测的年龄,他们的真实年龄,目前并无人知。因为这些孩子,不是智力低下,就是大脑发育不全,或是精神发育迟滞和障碍。也因为这样,他们至今都没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家。

  党民生,女孩,十三四岁,2004年6月6日被派出所民警送到了省救助站,是目前在救助站住得最久的“客人”。当时派出所说是群众报警说是走失的孩子。可救助站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多方发布小女孩的消息,却一直没有人来认领。

  党民生这个名字,是救助站工作人员给女孩起的。因为女孩根本说不出自己叫什么,多大,家住哪里。听女孩讲话带汕头口音,救助站据此四处查找,却一直也没能找到有关她的线索。

  刚到救助站时,女孩什么都不懂,连最基本的穿衣、洗澡、刷牙都不会。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还教她洗脸、刷牙、洗澡、叠被子等基本生活常识,现在民生已经进步了不少。

  当工作人员把民生叫到记者身边,说起她的情况时,民生一句话都不说,不知道她是听不懂还是不愿说,但当记者问她想不想回家时,民生虽然还是不吭声,眼里却泛出了泪花。

  另一名10岁的女孩韦江萍,脸圆嘟嘟的,长得很可爱。因患有羊癫风,江萍偶尔说话清楚,偶尔又语无伦次,喜欢乱动。她是今年1月17日东山派出所民警送过来的。但救助站人员到东山一带四处寻找,还是没找到她的家人。

  大难题考验救助站

  虽然救助站一直没有放弃对这些孩子家人的寻找工作,可是收效甚微。儿保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些孩子得到最后安置之前,救助站儿保中心的责任就是对他们实施生活救助和教育管理。如果是正常的孩子,可以联系普通的小学,将其送到学校接受教育。但智力残疾的孩子,正常的学校都不愿意收,教育的工作,只能由儿保中心的工作人员自己担负。主要还是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教一些生活用语和简单的文化知识。对于16岁以上的孩子,救助站则会考虑与社会保障部门联系,根据这些孩子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参加一些技能培训,这样他们在成年后就能回归社会,自谋职业,开始他们自己的生活。但这些工作,对于救助站来说都并非易事。

  记者从省救助站了解到,从2003年8月1日救护站挂牌成立到今年8月底,救助站救助的未成年人就有599人。未成年人的救助问题,已是救助部门一个重点难点问题。

  省救助站邱站长表示,对于这些无法提供真实家庭地址的孩子,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施属地管理原则,由孩子户口所在地的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安置,如送到福利院或敬老院代养。因为救助站只是提供临时救助的机构,一般救助时间是十天,不是长期救助机构。而属于海南户口的可以由我省民政部门协调解决安置,不属于海南户口的孩子,则成了一个大难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