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愿休学一年到艾滋病村支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5日05:13 中国青年报 | |||||||||
刘艺婷 本报记者 亓树新 何建章本来是黑龙江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学院03级学生,但因为选择了“休学一年”,所以“降级”为04级。然而在这一年里,他却做了一件当时周围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事:到河南艾滋病村做了一名志愿者,教那里的孩子读书。
以特困生名义休学一年 2004年5月上旬的一天,何建章坐上了返回家乡福建的火车,他手里攥着一张学校开具的“因家庭生活困难而申请休学一年”的证明。 他家庭贫困吗?确实是。何建章出生在福建省漳州市一个偏僻封闭的山村,因为贫穷,父母将他送给邻家,因此现在的父母是“养父母”。心地善良的养父母,仅靠着几亩薄田供养3个孩子读书。那他是因为贫困而休学的吗?他在申请中写的理由是“筹集学费”,但他要去河南,去帮助那些艾滋病人的遗孤。 “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何建章开始自问:“父母含辛茹苦供我上学,一家人把生活的指望和期待都寄托在我身上,而我却要让他们多等一年?”但他继而又想到这个家,除了贫穷,任何富足家庭所拥有的幸福、温暖、欢笑、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温情,一样都不少。坐在大学校园里的长椅上,他也常常问自己:如果养父母不收养我,我的人生会怎样? 下了火车,何建章就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养父母,他们没有反对。当然他只说去河南做老师,没有说是艾滋病村。 走进艾滋病村 2004年5月29日凌晨,何建章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位于河南商丘东珍学校的志愿者办公室。第二天一早,何建章来到位于河南商丘双庙的艾滋病村。 在入村调查中,何建章遇见这样一位老人——他唯一的儿子感染上艾滋病,死了,不久儿媳也去世,只留下孤苦的小孙女。为了抚养孙女,老人在村口替人理发挣点钱用来维持生活。当何建章将一本书和一支笔捐赠物递给小女孩时,老人竟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何建章说:“在那之前,我从未见过一个孩子会有如此戒备的眼神。后来,在河南时间呆得久了,我才知道,那里的孩子都这样,他们很多从小就活在亲人忽然离去的恐惧、家破人亡的绝望以及旁人的不理解和歧视中。” 何建章说,这里的孩子内向,怕生人,但他们像所有的孩子一样,喜欢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渴求知识,渴望学习的机会。但那里的孩子一旦上了学,都是很上进的。他们上课认真的听讲,下课认真地做作业。 刚到艾滋病村不久,何建章的班里只有一个12岁的女生,叫夏青,因输血染上艾滋病毒,已被病魔折磨了4年。在“艾滋病人遗孤学校”出现前,当地没有一家学校肯收留她,其他学生的家长都说:“小夏青要是在这儿上学,俺孩子就不上了!” 和所有艾滋病感染者一样,小夏青更多的是对陌生人的排斥与不信任。初次见面,并没像何建章想得那么顺利:小夏青连看也不看何建章,一点也不喜欢他。何建章知道是环境让她变成这样的,其实她很调皮,只是被她生活的那个环境伤害得太深。 为了取得她的信任,何建章只能用各种各样的办法和她“套近乎”:她害怕打吊针,他就耐着性子劝;知道她喜欢唱歌,何建章业余时间就编歌唱给小夏青听……慢慢地,小夏青接受了何建章,性格也开朗多了。 有一次,小夏青夜间突然发病,而唯一能安慰她的何建章“进村”还没回来,女孩撕心裂肺的哭声让人心痛。何建章老远就听到哭声,他一路狂奔跑到夏青床边,小夏青搂着他的脖子不撒手…… 何建章等志愿者的工作,得到当地人们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艾滋病人遗孤学校”读书,最多时达到32人。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关心,有人照顾,甚至只是有人在乎他们。何建章发现,慢慢地,孩子们的笑脸灿烂了许多。 艰苦的磨炼是财富 刚刚来到艾滋病村时,看着这么多得病的孩子,也有些疑虑与担心,后来其他的老志愿者说,如果万一感染上了,那就更没什么可怕的了,在村子里,我们就无敌了! 现在何建章对艾滋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做志愿者的那段日子里,他们除了教书,一有时间就做艾滋病方面的调查,而生活的艰苦也是何建章始料不及的。他还记得到河南吃的第一顿午饭是米线,可他并不喜欢吃。但没想到以后天天吃的都是馒头和咸菜,还不如米线呢! 何建章后来说,到河南遇到的困难很多,条件也很苦,但做这些事情,自始至终都没有人逼着去做。“我就是想帮助他们,就是想让他们和我们一样的长大,一样的活着。我想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力所能及地帮上一把。” 一年时间到了,何建章不得不回到了学校。有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等毕业以后去做这件事呢?” 何建章回答:“也许我可以等得起时间,但那些孩子却是等不起的,我们迟到一天,就意味着会有孩子上不了学。更可怕的是,我害怕他们重蹈父辈们的命运。” 本报哈尔滨9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