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杭州非法民工子弟学校关门 200多学生被迫失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4:31 今日早报
杭州非法民工子弟学校关门200多学生被迫失学

孩子们常常背起书包到“学校”附近转转,看看自己的课桌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杭州非法民工子弟学校关门200多学生被迫失学

还能不能读书?孩子们都很茫然。


  早报讯 (习记者 章建森 实习生 郭国平 文/摄) 9月11日,杭州下沙湾南村的一所民宅附近人头攒动,200多个8到14岁不等的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前来报名,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热热闹闹开学了。但家长们的笑容还没绽开,就被冻住了。有关部门认为,这所学校未经任何审批,卫生设施不到位,安全存在隐患,甚至连租房协议都不规范,在“学校”开学的当天就关了门。

  接下来日子里,这200多个孩子就在湾南村附近四处游荡。

  在杭州下沙湾南村的一幢四层的普通民宅,记者找到了“学校”的原址。课桌椅横七竖八地堆在门口,桌椅大多十分陈旧,很多桌椅上都有豁口,还有些钉子露着头。一些孩子和家长还有事没事就候在“学校”附近,希望有一天学校能重新开起来。

  在“学校”门口,记者遇见了桃桃,这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正在杂草堆旁边玩着一部旧手机。不远处,有一位戴着眼镜、大概20多岁的小伙子,桃桃不时跑到他身边问些什么。小伙子姓燕,是“学校”的数学老师。“学校”关门后,老师们都闲在家里,但他们又觉得孩子们的课不能落下,因此一逮到时间,他们就偷偷给孩子们讲点东西,有时候是叫几个孩子到自己屋里,有时候就在田间地头。这会儿,燕教师正在询问桃桃的功课。

  桃桃的父亲王师傅,就是这所“学校”的创办者之一。王师傅是安徽人,为了孩子能在杭州上学,他煞费苦心,想尽了各种办法,然而因为他本人拿不出孩子入学所需的证件,女儿最终没有被杭州的学校接收。眼看着孩子的学习要被耽误,王师傅决定“自行解决问题”。他约了几十个境遇相同的安徽老乡,凑钱租了房子,请了安徽的老乡做老师,办起了这所“小学”。因为安徽来杭州打工的人多,老乡带老乡,一下子就招来了200多个孩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不等。但就在学校开学的那天——9月11日,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通知他们学校,因为办学不合法,学校必须关门。

  远处又有几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朝这边过来,他们在“学校”门口的桌椅旁边攀上爬下,兴奋地玩闹着。

  他们都曾是这里的“学生”,在湾南村一带,像这样的孩子有200多个。

  脸色黝黑的朱忠浪告诉记者,他父亲靠收废品维持家用,母亲在家干家务,月收入只有500元左右,“正规学校上不起”。

  念四年级的孙文武告诉记者,“学校没了,爹妈也没时间管我,我就到处乱晃悠。”说着,他跨上自行车,“嗖”地一下走了。

  有关部门:

  非法学校安全隐患大

  杭州下沙湾南村村委会主任陈志泉告诉记者,这所“小学”条件极其简陋,老师没有相关证件和资格,硬件完全没有达到标准,安全也没有保障。更为关键的是,这所所谓的学校,没有经过任何部门的批准,没有合法手续。

  “这么简陋的学校教育质量根本没法得到保证,”陈志泉说,“出了问题谁来负责?”湾南村村委会配合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首先做了房东的思想工作,让他终止了租房协议,接下来又关闭了这家学校。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说:“对于非法办学我们是反对的,他们根本就没有向政府部门登记,随随便便办个学校就招收那么多人,这当然是不符合政策的。”

  据悉,杭州的很多角落都存在着类似的“三无”学校。杭州市教育局的一位负责人说,这些学校一般安全隐患非常突出,直接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几乎所有学校不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校长无上岗证、教师没有教师资格、办学场地狭小、不具备最基本的教学设施、设备等;办学目标、办学方向不明确,多数学校未按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课,且没有课程计划、教学方案,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近年来杭州市此类非法学校已经减少。”她认为,但它们的危害还是很大的,“杭州市教育局竭尽所能,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在杭入学。非法学校,我们就要协同有关部门取缔。”

  没那么些证

  没那么多钱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些因学校关门而没法上学的孩子,目前政策是只要符合条件就尽量把他们安排到公立学校就读。“但到目前为止这180多人中,只有一人勉强符合在杭入学条件,剩下的孩子我们只能劝他们回原籍就读。”

  但家长们有自己的想法。记者在采访中碰到一位姓王的年轻母亲,她是安徽人,丈夫因病去世,老家的长辈也已不在人世,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下沙打工。她对记者说,孩子8岁了,整天叫着要上学。“我希望这所学校能继续办下去,这样孩子有人照料,我可以安心打工。现在孩子呆在家里。我不打工两个人就没饭吃,要打工孩子又没人照料。我能怎么办?”

  家长汪相富说:“他们(指公办学校)要这个证那个证的,我们出来打工的没几个人所有证件都齐全的,如果拿到所有的证件要花多少钱和工夫啊?”

  当记者问到在如此简陋的学校上学,孩子的安全怎么保证时,一位姓李的家长说:“有书读总比没书读好啊。再说要达到规定的设备、师资,是要花大钱的,我们打工的哪来那么多钱?”

  一位家长则很直接地说:“没书读,就不读了。”

  记者在采访时,很多家长都陆续赶拢来,有人已经去下沙附近的学校转了一圈。据他们说,有几个人很幸运地给孩子报上了名,“但绝大多数人肯定是没法解决了”。

  失学民工孩子

  让我们牵挂

  “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校舍简陋/还经常被迫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这是在外来务工者子女中间流传的一首歌,歌名叫《我是谁》。在采访中,这首歌常常涌上心头。在我眼前的这些孩子,是我们这个城市里最弱小无助的一群人,却以幼小的年龄体验着不公平。

  关闭非法学校,加强管理,保证教学质量,防范事故于未然,合情合法;外来务工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自己工作的城市上学,更在情理之中。当我们面对他们无助的眼睛,真的能够无动于衷吗?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又会在他们心中留下怎样的阴影?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今年秋季有6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入学,占杭州今年秋季入学登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总人数的近四成。尽管对杭州现有的教育资源来说,这已是能接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极限,但仍然有六成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徘徊在正规学校的门外。“非法”学校曾为他们提供了一条上学的途径。

  如果说他们在非法学校接受教育是吃“糠拌饭”之类的“杂粮”的话,那么学校关门之后,他们连这样的杂粮也吃不上了,“优质教育”之类的“牛奶”、“鸡蛋”更是与他们无缘。同样是适龄儿童,同样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他们背着书包却无处可去,渴求知识却入学无门。对这些失学的民工孩子而言,城市拒绝了他们。

  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的现实矛盾,这些失学的孩子该何去何从?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在父母身边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本报“钱塘e家”与热线电话将为此展开专题讨论,请广大读者为这些民工孩子重返校园出出点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