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民国老宅变身创意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07:48 扬子晚报

  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的慧园街,长不过数百米,却有着保存完好的十几幢民国建筑,颇具风情。据悉,不久的将来,慧园街将变身为文化创意园,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广告、设计等时尚产业。昨天,记者来到慧园街,一探其“民国风”。

  现状:建筑群保存完好

  

  这条长约400米左右的巷子,周围都是民国建筑群,几十幢两三层的居民楼分别由青、红砖建成,保存相对完好,房与房间相隔五六米宽的小巷;片区有一前一后两个沿街主入口,内部环境相对整齐,整体风格静谧低调。

  只是有的建筑外面的砖上涂上了水泥,不过房子的整体结构、布局都没有改变。每两排建筑之间的小巷,也打扫得比较干净,两旁也有绿化带。

  回忆:曾是显贵聚居处

  

  住在慧园里33号的刘爷爷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33、34号住的都是省政协的官员,我父亲就是当时省政协的副秘书长刘焯,我从出生到现在住这里已经有60多年了。”刘爷爷表示,当年的那批人现在都已经过世了,住的都是他们的后代,也有不少人把房子租出去了。这些年来,房管所每隔十年会把房屋里面翻新一下,但不会改变原有的结构,上一次翻新是在2003年。记者看到,有一个院子里住了6户人家,楼下4户,楼上2户,每户有独立的厨房,但卫生间是公用的。据了解,当年的国民党74军军长邱维达、国民党行政院的刘云等高官都曾在33、34号楼居住过。

  头发花白的徐老介绍,这里的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建成的,有国民党的将军、资本家,银行的高级职员等。但小别墅建成后,这些人还没来得及住进去,日本人就占领南京,别墅被日本人占据。解放后,这里的房子一部分由政府代管,成为一些单位的公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省政协、市公安局的一些领导、职工搬进来。

  本世纪初,慧园街小学曾因扩建要拆迁,但居民强烈反对,最后事情不了了之。

  规划:打造文化创意园

  

  昨天,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深化版项目负责人刘军表示,由于慧园街小学东侧一组待改造的民国时期居住建筑群,与著名的上海泰康路创意产业基地的“先天条件”十分相似,因此规划提出,这一片区的老城改造采用泰康路模式,改建成文化创意园。

  刘军介绍说,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保存完好的文物群设立特色文化区是老城保护的一种手法,也称“腾笼换鸟”,通过功能置换,确定一个文化主题来进行招商引资。慧园街改建成文化创意园后,功能可以是工业产品、广告艺术、画坊、动漫制作中心、建筑方式的设计等。实习生 孔姝记者 朱亚萍 徐兢

  

民国老宅变身创意园

  慧园街上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 亚萍 徐兢 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