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当年日本在华遗孤探望中国母亲(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3日02:05 新晚报
当年日本在华遗孤探望中国母亲(图)

日本留华遗孤郭新华和她的中国养母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哈报网讯(记者 姜学峰)昨天,在哈尔滨水泥厂一个普通的民宅里,相隔10年之后,当年的日本留华遗孤郭新华和她的中国养母再次紧紧相拥。博大的母爱,把两个人的心贴得更近。

  贫寒夫妻收留遗孤

  1945年深秋,在阿城火车站附近一间破旧房子里,22岁的马凤琴和丈夫郭永胜收留了别人捡来的一个日本遗孤。当时,马凤琴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夫妻二人面对着啼哭着的可怜女童,还是把孩子收留下来。

  郭永胜叫来3岁的大儿子郭建民,让他跟日本小姑娘比了一下个头,儿子整整矮了半头。“她就是老大吧!”随后郭永胜给孩子起名郭新华,因不知道孩子的年龄,就把她到家那一年定为4岁。郭新华7岁上学的那天,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让邻居的孩子们十分羡慕。

  当年,因为日本侵略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一些人将愤怒发泄到小新华身上,骂小新华是“日本崽子”。每当这时,马凤琴就会冲出去和他们理论:“谁要是再这么说,我就撕他的嘴。孩子这么小有什么错!”后来,就再没人骂小新华了。

  温暖家庭哺育爱女

  1952年,郭永胜搬家到哈尔滨,成为水泥厂一名工人。此后,郭家又有5个儿女陆续出生。一家人虽然过的艰苦,但再苦不能苦了养女。父母对小新华格外关爱,新衣服总是穿在她的身上,这一点都让妹妹们很嫉妒。小新华从小就很懂事,她并不知道自己是母亲收养的,因为母亲对她太好了。有一年冬天,家里的煤烧光了,小新华带着妹妹去煤灰堆捡煤渣,手都冻肿了,回家后她平生第一次被母亲严厉训斥。

  三年后,郭建民在水泥厂子弟小学毕业,当时郭新华已经读到初中,几个弟弟妹妹也上了学。马凤琴就跟丈夫商量,别让儿子念书了,新华是女孩子,让她多读点书。就这样,新华继续读中学,初中毕业后到水泥厂参加工作。1959年,郭新华与水泥厂的工人马军结婚,后来陆续生下4个子女。郭建民1963年参军后,第二年就把立功证书寄回了家。第三年,已经当上班长的郭建民要提干,部队到水泥厂对他家进行政审,最后没能通过,原因就是她家里收留了一个日本孩子。郭新华知道这件事后跑回家,跪在母亲面前哭着说:“妈妈,我全知道了,你就是我的亲妈妈,是我永远的妈。”

  母女情深依依难舍

  转眼到了1985年。当时,马凤琴对中日两国政府寻找日本遗孤的消息格外关注,4月的一天,马凤琴把郭新华叫到身边说,“孩子,你的家在日本,你想回去就回去吧!妈妈还有7个孩子,他们会替你尽孝的。”“妈,我不去日本。我不记得自己是日本人,从我记事时起就是你照顾我,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吃的好穿的都给了孩子,妈妈,你不能赶我走啊!”母女俩搂在一起,抱头痛哭。

  通过日本厚生省的确认后,1987年3月,郭新华和丈夫、4个子女,以及一个儿媳、女婿一同回到日本。她始终没有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也没再去联系日本的亲人。郭新华的生活稳定了,但并不富裕。她曾两次将郭永胜夫妇接到日本观光,4次回国看望父母。此次当她再次见到母亲时,已经整整相隔10年。

  母女情深别亦难。昨天,在记者采访过程中,83岁的马凤琴玩笑中透着难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找个绳子把新华绑起来,不能让她再回日本,我以后天天给她包饺子吃!”

  哈尔滨日本留华孤儿养父母联谊会秘书长石金楷告诉记者,至今,从哈尔滨走出的日本遗孤有150余人,经过确认仍留在哈尔滨的有4人,在这些遗孤的养母中,仍健在的有7人。石金楷说,中国的养父母,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博大的母爱。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