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名牌大学毕业生考试上瘾 成考失利轻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6:19 生活报

    传奇考生考试失利轻生

  她,名牌大学毕业,参加过27次各种考试,获得18个职业等级证书。近日,患上“嗜考症”的她因为成人高考的成绩不理想而服毒。

  一次失利 差点离开人世

  14日早上,当黑龙江省成人高考的预备铃声响起时,哈市的郝蕾(化名)同其他考生一起走进了考场,等待监考老师发试卷……

  至今还是单身的郝蕾今年28岁,是哈市某跨国经贸公司的企划部经理兼总经理助理和翻译。从哈市某名牌大学财会电算化专业毕业的郝蕾是作为一名本科生来参加成人高考的。“我刚跳槽到这个公司,公司给我的职位是企划部经理兼总经理助理。”郝蕾提起来参加成人高考的原因时说:“但是我对企业管理只有多年的工作经验,没有相应的文凭,我怕难以服众,所以就去参加成人高考,准备读一下企业管理,给自己镀镀金,也为以后再升职做准备。”

  15日,连续两天的考试结束了,感到十分轻松的郝蕾立刻找了几个好姐妹一起到酒吧去庆祝。22时,微醉的郝蕾回到家中,和父母打招呼以后就进了自己的房间。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她突然想上网查查自己考试时填写的答案是否正确,于是打开了电脑……半个小时以后,沮丧的郝蕾坐在电脑前开始落泪——查询的结果是数学考试中最后的几道大题她一道也没有答对,这个打击对于要强的郝蕾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我越想越窝囊,平时大风大浪都过来了,竟然在这小河沟里翻船了。这太丢人了,我受不了。”郝蕾事后说。当天晚上郝蕾一夜没睡,就在回想自己过去参加考试时的辉煌成绩,当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承受不了打击的郝蕾将家中药箱里的药全部拿出来混在一起一口气吃了下去……

  16日6时,郝蕾的父亲起来晨练,路过郝蕾房间的时候听见里面有异响,推门进去一看,房间里散落着很多空药瓶,而此时的郝蕾因为药物反应正痛得满地打滚。郝老先生立刻叫来郝蕾的母亲,老两口一起把郝蕾送到

医院。经过洗胃等一系列抢救,郝蕾终于脱离了危险,但她的精神十分恍惚,总是念叨着考试的事。郝老先生听从医生的劝告,找来了心理医生开导郝蕾。经过长时间的交谈,心理医生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郝蕾在毕业后的五年里,迫于各种社会压力参加了大小27次各种考试,而这些考试有很多连郝蕾的父母都不知晓。“她患上的是‘嗜考症’,属于强迫症的一种表现,是精神类疾病。”心理医生张一说:“这种病并不是在毕业后得的,而是在她上学的时候就应该已经有发病的迹象了。”

  从高中开始 就时时盼望考试

  郝蕾出生在一个中等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虽然家庭环境不十分优越,但是郝蕾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从不吝啬。上小学时,父母托人找关系连续几次为她转学,最后转到了一个重点校就读。后来,郝蕾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父母对她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规定她每次考试不能低于班级的前五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郝蕾的父母不惜血本,送她去奥数、华数、剑桥英语等辅导班。“当时我觉得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每天除了考试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很优秀,所以父母对我的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格,从小到大任何一次测验我都比其他同学考的分数高。我在重点中学的实验班,同学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每次考试我都要求自己必须排到前5名。特别是高三模拟考试,每次考试我都在盼望它早些到来,好拿个好成绩回去给父母看。”郝蕾说:“虽然我考不好父母也不会很严厉地说我,只会鼓励我,但是我受不了他们那种带着失望的眼神,每当看到他们那种眼神我就觉得对不起他们。而且我还喜欢看到我考了好成绩以后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喜欢他们摸着我的头夸我是好姑娘时的感觉。”

  “的确,郝蕾在上学的时候就很争气,也很要强,无论什么比赛她都要参加,而且还要拿名次,我家里现在还有好多她当时获得的证书和奖杯呢。”郝老先生说:“我们看她取得这么多的好成绩,也的确很高兴。没少夸奖她。”在郝老先生的记忆中,郝蕾第一次明显表现出病态应该是在她17岁的时候。那时郝蕾正在上高二,父母看见女儿学习很辛苦,就请假带她到外地旅游。刚去的时候还好,但不到一天郝蕾就要回家,想参加补习班,大家只好扫兴而归。大约过了一个月,补习班的老师向郝蕾的父母反映,郝蕾几乎每天都求老师进行测验、考试,而且只要当天没有进行考试,郝蕾就会出现精神委靡、神情恍惚的症状。“当时我们还以为她是学习累的,给她买了很多补药让她滋补,谁想到她那是一种病态呀。”郝老先生说。

  找工作受挫 开始疯狂考证

  1996年,郝蕾没有让父母失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市某名牌大学财会电算化专业。上了大学的郝蕾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的专业课成绩始终在班级里名列前茅,每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四年的大学生活对郝蕾来说十分单调,每天的生活就是课堂——食堂——自习室——寝室几点一线。大三开始,别的同学都开始为毕业做准备,不是忙着和老师打好关系就是忙着参加这个培训那个考试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个好基础。而郝蕾对这些却有些嗤之以鼻,她认为只要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找工作就会一帆风顺。但在她毕业后几次面试遭拒以后,郝蕾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2000年,毕业在即,很多企业都到学校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郝蕾想自己凭着优异的成绩一定会谋到一个好职位,然而她那每次都会给父母带来喜悦的成绩单在招聘单位面前却似乎一文不值,一个个好职位都被那些怀里揣着优秀毕业生和各种技能证书的同学抢走了,反而她这个好学生却无人问津。开始郝蕾有些失落,也想去考各种证,但最终还是没有实施自己的想法。毕业后,没找到工作的郝蕾来到了人才市场,经过几次面试,郝蕾发现工资高、待遇好的大公司招人的时候条件很高,除了学历以外,还要有经验,并且有技能证会被优先录用。而小公司虽然不要求这么多,但是待遇就很低。经过几次挫折,终于坚定了郝蕾考证的决心。她先找了一个小公司工作,然后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各种技能。在这一年中她参加了6次考试,分别获得了微软认证、会计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等四个技能资格证书。2002年,她凭借这些证书和优秀的工作能力成功地跳槽到了一家大公司做出纳。

  在那个公司工作的二年时间里,郝蕾为了增加自己的就业资本,又分别参加了十余次考试,分别获得了普通话、导游、速记、英语口语等职业等级证书9个。有些资格考试在黑龙江并没有开始实施,她便想办法到外省市参加考试。2004年年末,郝蕾再次成功跳槽到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做会计兼财务部主管。然而刚到这家公司没多久,郝蕾就看好了她现在所在的公司,“这家企业是由日本独资的,于是,我便又产生了学习日语的念头。”郝蕾说:“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攻读日语,考了4次,获得了日语3级的证书。今年6月到我现在的公司应聘,一举中的,获得了现在的职位。”

  “说实话,我这二十多年来几乎就是在考试中度过的。”郝蕾说:“我自己也有些累了,厌烦了,但是我控制不住自己,看到一种新的、别人有我没有的证书就想去考。拿这次来说,我的属下都是从各个学校的相关专业毕业的,就我不是,所以我心里就不舒服,也想考一个证。结果考砸了,这让我在心理上接受不了,才会一时想不开。”

  专家称: 病根不在患者本身

  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专家张一介绍,类似于郝蕾这样“嗜考”忙着充电的人如今已并不鲜见,不过他们没有郝蕾这么严重而已。患病的主要原因是现在职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职场努力拼杀的白领们心中不敢有一丝的懈怠,生怕毁了手中的金饭碗。对于白领来说,投资和消费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充实和完善自己,以增强自己为事业打拼的实力。然而,人才竞争的激烈、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繁杂的家庭事务的拖累,使得白领们的业余时间用来“充电”显得更加艰难,尤其是白领丽人们。但许多高层女性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无论客观条件多么艰难,她们始终保持着很强的充电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工作中,假如男女的条件相当,那么女性的升职则要比男性难。“所以她们就会不计后果地拼命充实自己。”

  “表面上看,那些喜欢考试的孩子都是优秀的学生,喜欢拼命给自己充电的成年人都是优秀员工,但实质上得了这种强迫症的学生和成年人,他们缺乏安全感,惧怕挫折,受到挫折后很难恢复信心。他们头上的光环越多,压力越大,终有背负不起的时候。一旦失败便导致意识和价值观崩溃,精神塌方,最终成了考试的牺牲品。”张一告诉记者,“毫无疑问,郝蕾就是“嗜考症”的最大受害者。但深推究起来,“嗜考症”的病根不在于她本身,而在于当前的学校、家长、社会对考试成绩和那些所谓的证书的过分重视,使郝蕾被动考试形成习惯,把考试当成了自己单一的生活方式,喜忧皆为之所系。

  考试是片面的,它有很多东西考不出来,但生活是全面的,它会考出一个人的全部。单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实际上是低效的,但问题是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效率不高,无法通过全方位的考查来选拔人才。

  一则读来好累的新闻

  这个新闻的主人公叫郝蕾,是个化名,我问写稿的记者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化名,与“好累”有没有关系?他想了想说可能是有吧,当时随手就起了这么个化名,也没多想,现在想起来,可能潜意识里还是觉得文中的主人公太累了。而造成她如此之累的原因,却不完全在她,更多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正是这些压力,使她得了一种怪病。

  今日刊登在生活报6版的新闻《一个传奇考生的离奇自杀》是一篇令人读来既可悲又有点可笑的新闻。主人公是传统意义上绝对的好孩子,一个听话、懂事、愿意学习、善于并乐于考试的女孩。她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通过日语口语的三级考试,这说明她还是一个绝对聪明的女孩。但令人遗憾的是,她爱学习、愿意考试,并不是因为喜欢知识、热爱智慧。她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父母高兴,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是让自己显得“鹤立鸡群”。更为可怕的是,她竟然将自己人生的“核心理念”建立在考试上面,这种理念帮助她无数次考试成功,但却使她患上了“嗜考症”,一次微不足道的考试竟然能将她击垮。

  考试是片面的,它有很多东西考不出来,但生活是全面的,它会考出一个人的全部。单纯以考试选拔人才的机制实际上是低效的,但问题是我们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这说明我们社会的整体效率不高,无法通过全方位的考查来选拔人才。为了尽可能地防止任人唯亲,我们只能选择考试。因此,考试在社会生活中变得无比重要,而在学生生活中,它甚至就是一切,其他教育,如德育、体育、美育都要为它让步。这种考试决定一切的社会现实,自然就不会有什么素质教育,自然就会出现考试能力超强、创新能力超弱的学生,再极端一点的,就出现了郝蕾这样的“嗜考症”患者。

  幸亏郝蕾最终被救过来了,否则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都希望这个聪明但有些一根筋的姑娘,能在医生的帮助下走出困境,正视社会现实,不要再把自信心的根本定位在考试上了。因为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实上来看,考试最棒的人并不是成就最高的人。一次考试的失败,根本算不了什么。

  最后想说的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来自于生活和社会的压力,都会感到累,关键是如何面对。在社会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时候,最好调整自己的心态迅速适应社会。不要再以学生的心态看待问题了,因为社会与学校完全不同,而课本里的知识与现实也有很大的差距。文/首席评论员 李晓满 图/本报记者 于海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