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经典织造技艺后继乏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4:52 新民晚报

  这边厢,飞梭引线织出艳若桃李;那边厢,提花织造编出灿若云霞——这两天,在世贸商城的“中国服饰文化展”(详见本报24日头版头条)上,苏州缂丝和南京云锦同场斗秀,引得观众赞叹不已。然而,与展览现场火爆人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两种有千年历史的经典织造技艺,现在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危机。

  一大一小同场斗秀

  一个是半米来高、两手可提的轻巧小器,一个是长6米、高4米的庞然大物,缂丝机和花楼机在展馆里左右为邻、相映成趣。据现场讲解员介绍:缂丝,又名“刻丝”,意思是用刀刻过的丝绸,它是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品。其实,缂丝并非真的用刀来雕刻,而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织成的平纹织物,古代缂丝所用彩色纬丝可多达6000种颜色。

  而被称为“梭机上的绘画”的云锦更是神奇,这是古代皇家御用织物,用孔雀毛编绿色、用金箔织金色,是它特有的织造方式。南京博物院民族民俗研究所传统工艺研究室主任金文向记者介绍说,别看花楼机绳子拴着木头、绳子拴着竹子,但科技发展到现在仍然无法替代。比如,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云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由这14000根线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给计算机编程一样复杂而艰苦。最后,看花卉图案的任何一排纬线,其上几乎没有两种相同的色彩,这是机器至今没法做到的。

  卖价不菲没人愿做

  “现在做缂丝的也就我们这些老阿姨啦!”“现在来当我的徒弟的也只有不多的‘老实头’啦!”前天,来自苏州吴县的缂丝娘钱桂英和来自南京的云锦大师金文不约而同地向记者说出烦恼,接班人青黄不接的现状让他们对各自奉献一生的事业已有远虑。

  实际上,由于精巧华贵的外观和收藏价值,缂丝和云锦现在的市价相当可观。目前,一幅250×33cm的缂丝成品平均可卖三四千元,一条精美的缂丝和服腰带出口到日本能卖数十万甚至上百万日元。

  好东西为什么没有年轻人愿意去学去做?说到底,手工艺都是苦活。虽然钱桂英是做缂丝几十年的老法师,但她现在一天最多也只能做2厘米长的一截。当年同事的小姐妹不少转了行,“有的去卖牛奶,有的去站柜台,同样一天做八个小时,都比做缂丝轻松,做缂丝眼睛是很伤的。”而云锦呢,现在全国真正懂云锦技术的人数不过两位数。这种精湛的技艺一直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还必须两个人相互配合,且两个人一天只能制作5-6厘米。加上冬天不能烤火,夏天不能乘凉,这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确实是个苦差事。

  传承经典要靠传人

  经典何以传承?面对经典的逐步失传,国务院今年已经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18项名录,苏州缂丝、南京云锦、西藏唐卡等技艺悉数在列。有关专家指出,假如说中国民间艺术里也有365行,那现在起码有一大半已经失传了,要留住现世尚存的经典,除了保护机制和法律配套急待细化外,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传人的问题。

  本报记者胡晓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