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学校来了特殊学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6:0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一个脑瘫患儿奇迹般地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还会写诗了,诗风明亮而勇敢;一个智障伴有癫痫的孩子,每次听写测试都是满分

  ■实习生龙箫本报记者江芸涵文/图 10月23日星期一,秋日一个平常的早晨。成都市西马棚街小学和和平街小学正在举行升旗仪式。

  两所小学的操场上,还站着一群特殊的学生,他们是在特教班学习或者随普通班就读的智障孩子。但是,对于师生们而言,这些孩子没有什么与众不同,“他们都是我们的学生,他们都是我们的同学,他们都是我们的一份子。”

  “特殊”学生走进普通班

  2003年,成都青羊区特教中心和西马棚街小学(以下简称“西小”)合并。这意味着,9月份开学,30多名“特殊”学生将进入校园,除了四个专门的特教班以外,很多班级将成为既有“特殊”学生又有普通学生的“特混班”。

  开始,很多家长对此不理解,担心对正常孩子有影响。一位新生的入学手续都快办好了,当孩子的奶奶得知学校有特教学生后,大为光火,拉起孙子就走,丢给面面相觑的老师们一句话:“你们学校的成分太复杂了!”

  “教师的使命就是点燃孩子的希望。”西小义无返顾地踏上了特教、普教“融合教育”的探索之路,“让所有学生彼此接纳包容,让博爱融洽的校园精神照耀一切孩子。”

  学校要求老师和学生对特教学生言语轻柔,并清除“瓜娃子”、“有问题”之类侮辱性的语言。“小天使”服务队志愿者每早在校门口迎接特教学生,护送他们进教室。各种丰富的联欢活动,制作“心意卡”,赠送小诗,一起秋游,共进午餐……

  2004年,成都市锦江区特殊教育中心在和平街小学(以下简称“和小”)正式挂牌成立,20多名智障儿童走进校园。不仅有最好的教室,还能够在康复室获得专业康复训练,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和正常孩子一起唱歌,一起游戏。

  回顾两年来特殊孩子的成长,校长何萍说,这些孩子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关心、爱护,享有和普通学生完全相同的权利。“我们不允许对他们有任何歧视,要让他们和大家一样,感受成功,感受被尊重。”

  “他们是一群有别常人的天使”

  “上课的时候经常遇到孩子吐口水到我身上,或者使劲地掐我,还拉尿、拉屎在地上、身上。我一般都自己清理掉身上的口水,打扫地上的污垢,帮他们换下臭烘烘的衣裤,还忍住疼痛告诉他们不能伤害他人……”西小特教班的王彤老师讲起这些日常琐事,显得很平静。

  “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在我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我再也无法离开他们了。”王彤笑着说,“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孩子,是一群有别常人的天使。”

  在第一批随班就读的实验中,西小某班班主任伍虹燕和全班31个“小太阳”,接纳了一颗从特教班转来的孤独“小星星”———患有自闭症的英英(化名)。

  “那美丽的大眼睛看着我,长达半个小时不停地笑。”见到英英,伍虹燕既惊异又爱怜。

  然而英英又是那样特殊。突然发起脾气来,总是歇斯底里地尖叫,“砰砰”地以头撞墙。一次,英英在课间休息时,偷偷跑到操场的鱼池边,在众目睽睽之下,竟然脱光了衣裤,在鱼池里游泳。

  “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永远透着凉意,冰冷而无法接近吗?”伍虹燕和很多老师一起,选择用爱的温暖去消融“冰冷”的童心。

  要让英英融入正常人生活,同学们必须发挥作用。伍虹燕不断地对孩子们说:“英英是上天送来的神秘小天使,不能因为你们不懂,就不爱她。”爱会“传染”,一天天过去,孩子们也俨然成了“小老师”。下课了,几个孩子会争着带英英去厕所;看到英英喜欢踢毽子,就耐心地教;英英哭了,孩子们围着唱她喜爱的《小酒窝》;英英偷偷跑下楼,孩子们会四处寻找。

  在爱的海洋里,英英开始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今天,英英能坚持坐完一节课了。”“她不再随意小便了。”“英英能跟着音乐和领操员做体操动作了。”“英英的眼神可以专注地看我一会儿了。”……伍虹燕在观察日记上细细记着。

  同多数普教老师一样,刚开始给特教班孩子上课时,和小的何萍校长遭遇了从来没有过的失败感。

  第一天,她像往常一样转身关教室门准备上课,突然听到一阵尖叫声,紧接着是嚎啕大哭,回头一看,是浩浩(化名)正嚷着“开门,我要开着门上课!”不管如何劝说,浩浩就是哭个不停,何萍顿时没了主意,只能把门打开。上课途中,何萍试图要关门,浩浩又嚷起来了,如此三番,最终何萍放弃了。

  在日后的观察中,何萍发现浩浩对封闭的空间特别敏感,害怕关门、关窗,这些都是智障儿童孤独、自闭的表现。课后,何萍便常与浩浩亲近,每次同浩浩说话,她都爱怜地凝视着浩浩的眼睛,放慢语速。后来,浩浩最喜欢上何萍的课,何萍也逐渐喜欢上这些特殊的孩子。

  白色的信封上粘着三支玫瑰色的蝴蝶结,封口处贴着一颗剪纸心,里面的卡片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芳芳最xihuan(喜欢)陈老师。“看到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帮助他们能够早一点融入社会,我就心甘了。”拿着芳芳(化名)送给自己的小卡片,和小特教班的陈德华老师眼神中透出满足。

  “我们同是一匹匹可爱的小马驹”

  “我们无分彼此,我们是朋友,我们同是骏园芳草地的一匹匹可爱的小马驹。”西小的校园美化墙上写着这样的句子。

  特教班的孩子中午11点半会在二楼用餐,饭后还要回到五楼。有时一些一年级孩子会在过道里玩耍,看到特教班的哥哥姐姐露出微笑,低年级的孩子们总会拉住他们的手要求一起玩耍。而特教班的孩子,总是轻轻地细心拨开一双双小手,挥挥手说再见。

  这幅美丽感人的画卷深深打动了特教班老师王彤。“他们一样充满感情,一样知道爱护弱小,此刻,他们是最和谐的音符。”

  小宁(化名)是一个“唐氏宝宝”(先天愚型),去年9月走进了和小特教班。半年后,小宁的父亲给

  学校写了一封信:“小宁上学之前很自卑,但经过一周多学习后,她如今再也不胆怯了,变得爱说话,吐词也清楚了许多。回家后,还能主动与大人说话,帮做家务,我的孩子有希望了!”

  “这群特殊孩子有机会融入主流教育中,为他们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西小校长卞蓉感叹融合教育的魅力所在。

  一个脑瘫患儿奇迹般地在班级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他还会写诗了,在校园诗刊上发表关于小草、大地、阳光的小诗,诗风明亮而勇敢;一个智障伴有癫痫的孩子,每次听写测试都是满分;一个轻度智障的女生极具歌唱天赋,曾经获得区上残疾人汇演二等奖,毕业后在某大型超市当上了接线员,顾客都说这个姑娘的声音真动听。

  自从班上有了特教孩子,西小的李芳老师发现班上孩子们有了一些变化:“刚开始是班委负责照顾特教孩子上下课,后来很多同学自愿地加入到帮助队伍中。”

  在一页页“爱心小天使”的感言中,李老师经常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对她友好地笑笑,她也用可爱的笑容注视我,我从心里发出一阵感叹!他们表面上虽然残疾,但感情上一点也不残疾。”“我非常担心她不小心摔倒,担心她对自己的智力自卑。”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与特教孩子的接触中,普通孩子学会了关心和爱护、接纳和包容。“我的孩子在家学会帮我们做事,在公车上也会主动让座,对身边的人更有礼貌了!”谈到在和小就读的孩子的变化,家长曾先生笑得合不拢嘴。

  如何让融合教育走得更远

  如何让融合教育走得更远更好,两所小学都在思索,而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观念和资源。

  不少家长和教育者尚未摆脱传统精英教育的价值观,部分家长更会担心特殊孩子的加入,会令自己孩子学习成效降低,影响自己孩子升学竞赛中落败。这样的社会观念也是融合教育实践在中国相对处于空白的原因所在。

  “困惑还出现在我们的残疾孩子家长中,要么厌弃,要么粗暴,要么就包办代替。”有着20年特教经验的陈德华老师说,只有少数家长认为残疾儿童通过努力可以和健全儿童一样,大多数家长对融合教育参与不够深入,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在普通学校就读。

  “相对于西方融合教育比较完备的体系,我们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而国内可以借鉴的经验太少。”西小校长卞蓉说,“国内特教老师资源稀缺,又没有专门部门为普教老师提供足够的培训课程,对于特殊孩子的教育显得束手无策。”她建议,普通学校的设施要更加符合特殊儿童的需要,例如设置“情景室”、“劳动室”,让特殊孩子接受生活技能的培训。

  和小校长何萍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学校正在筹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相信建成后,特教的硬件设施会更加完善,特殊孩子将得到更好的康复和教育。

  ●相关链接什么是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隔离式教育提出来的,也称为“社会融合”、“混合教育”、“一体化”。“融合”就是要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和少年都能接受到良好教育,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充分感受到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正和公平。这种特教与普教相结合的教育已是世界潮流,国外有很多年的经验。在中国,融合教育的主要形式是“随班就读”和“特殊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