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安启元 渭河清了我才心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6:08 三秦都市报

  当渭河治理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有一个人同样让我们关注。

  他就是历时8年,先后6次向全国政协递交《综合治理渭河流域》提案的渭河赤子———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在他的多方呼吁下,2006年,《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终于得到国务院批复,由此中央财政投入229亿治理渭河,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

  10月24日,本报记者再次对安启元进行了采访,切身感受到了这位71岁的老人对渭河、对关中父老的拳拳之心。

  安启元陕西临潼人,大学毕业后便离开了陕西,“去了甘肃,又去了东三省,终于在黑龙江大庆找到石油”,大庆石油会战时,安启元任总部第一采油指挥部油矿矿长、井下技术作业处处长,“此后援外去了阿尔巴尼亚,又回大庆,然后去河北、河南”。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的安启元,工作一直“都没有脱离专业”,总是在找石油。唐山地震后,安启元进了北京,任国家地震局局长,这一任就是12年。1988年,安启元终于回到陕西,被任命为西安市委书记,稍后又调回北京;1994年,被任命为省委书记的安启元再次回到陕西。

  多年调研 最终锁定水患祸根

  新闻背景 2003年秋,渭河的洪峰最高流量仅有3700立方米/秒,相当于三至五年一遇的洪水,却形成了大灾难。据有关部门统计,当年陕西全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绝收,受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

  记者(以下简称记):传说上古时期,为了治理咆哮的洪水,大禹用神斧把高山劈出三道峡谷,分别叫作“人门”、“神门”、“鬼门”,于是这里便得名三门峡。1960年,三门峡水库建成后,黄河之水再次被锁在潼关以内,千里秦川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

  安启元(以下简称安):当年水利专家黄万里先生曾预言:黄河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如今不幸言中,已成大患。2003年8月,渭河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水灾,5年一遇的降水却造成了50年一遇的洪水,约57万人受灾,给华县、华阴、潼关、大荔等县(市、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灾难和巨大损失。

  记:原因是什么?

  安:造成渭河洪灾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三门峡水库高水位发电运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造成河床淤积抬升,渭、洛河顶倒灌。

  记:当初建三门峡水库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后果吗?

  安:争论很大!1958年,在三门峡工程开工一年后,陕西仍在极力反对三门峡工程,理由是:沿黄流域水土保持好就能解决黄河水患问题,无须修建三门峡工程。但三门峡工程并没有因此停止。

  记:现实情况呢?

  安:1961年下半年,陕西的担忧变成现实:15亿吨泥沙全部铺在了从潼关到三门峡的河道里,潼关的河道抬高,渭河成为悬河。关中平原的地下水无法排泄,田地出现盐碱化甚至沼泽化,粮食因此年年减产。

  多年奔走终有果 中央投229亿治理渭河

  新闻背景 2004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全国政协常委安启元领衔向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交了第一份提案,建议三门峡水库立即停止蓄水发电,以彻底解决渭河水患。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陕西代表团代表也重点提交了《关于请求国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解决陕西三门峡库区防洪问题的议案》。

  2005年年底,渭河治理规划出台,定名为《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

  记: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渭河治理的?

  安:1996年7月份左右渭河流域发生过一次大水,我当时是陕西省委书记,我在沿着渭河走时发现水量并不大,但灾情比较重。我感到很纳闷,就从此开始关注渭河,与渭河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在渭南,常听群众说“渭河是悬在渭南人头上的一把剑,是一条‘害河’”,是这样吗?

  安:每到汛期,渭河水便倒灌支流,使得南山12支流的河床也不断抬升。这样一来,使处于夹槽地带的陕西“二华”(华阴、华县)每年都要面临水患洪灾。每次渭河发大水,我都要去灾区,我发现,关中最穷的地方是在三门峡库区。

  记:今年1月19日,在陕西省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召开期间,您专门约见新闻媒体,宣布《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已经通过国务院审查及批复,将正式开始实施,那一刻,您一定很高兴?

  安:连我自己都没想到。由此中央财政投入229亿治理渭河,这是渭河史上也是陕西省历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中央拨款,这算一个阶段性成果吧!

  渭河污染让我寝食难安

  新闻背景 10月24日,走进安启元的办公室,他拿出三瓶洁净清澈的泉水放到桌上,瓶子上分别标着禹仰泉、遗鞭泉及吐云泉。安启元说,这三瓶水样来自甘肃定西地区的渭河源头——鸟鼠山上的山泉。他还计划到渭河入黄口再提取一次水样,让一清一浊的水质反差,时刻提醒自己,关注渭河治理。

  记:几年来,无论走到哪里,您都带着这三瓶水样给人看,说渭河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争取各方支持。说渭河治理,除了水患就是污染,对于渭河的污染现状您怎么看?

  安:非常严重,让我寝食难安!(站起来,走到挂在墙上的一幅《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图》前)看,从渭河流进宝鸡一直到汇入黄河,几乎所有的支流都被污染了。渭河作为黄河第一大支流,是当之无愧的陕西母亲河,渭河流域集中着全省52%的耕地、60%的人口和75%的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渭河流域水资源极为短缺,尤其是农业用水量达到70%以上,仍旧缺水,水质污染严重,而且有不断加剧的趋势。下游泥沙淤积严重,防洪形势严峻,水土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治理进程缓慢,治理难度大。

  记:治理难,难在哪些方面?您对于治理水质污染有些什么建议?

  安:人的环保意识薄弱,加上无序建设,心血来潮就搞工厂,不考虑产业布局,往往是看到污染才想起治理,这样的话,治理永远都赶不上污染。首先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废污水处理产业化;其次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严防“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遏制污染反弹。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强水土流失治理。

  不让沿岸人民有后顾之忧

  记:《渭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的出台,无疑给陕西人民带来了福音。229个亿,这么大的投入,治理效果会是个什么样子?

  安:通过综合治理,到2010年,渭河流域缺水的矛盾将得到缓解,重点地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

  记:《规划》的出台,迈出了根治渭河水患的第一步,渭河两岸的人民也许不用再像以往那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但如何让他们永无后顾之忧呢?

  安:(满脸凝重)渭河治理有钱了,但国家的钱也来之不易。要请高级专家们拿出最佳的方案来,科学论证,精心施工,为百姓造福。如果搞成豆腐渣工程,对老百姓将贻害无穷。

  记:以后还会关注渭河吗?

  安:我是喝着渭河水,吃着秦川粮长大的,对三秦大地有着至深的感情。通过多年的努力,终于为渭河治理争取来了资金支持,在备感欣慰的同时,我更关注即将开展的治理工程。我们应该运用科学的决策建立一个善于倾听反对意见的论证体系,以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战略眼光面对涉及千万人福祉的系统工程。

  本报记者 赵争耀 张彦刚 赵丽莉 薛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