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揭开“无冕之王”的面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3日06:3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11月8日,是第7个记者节。本报记者深入调查,为你———

  ■本报记者肖晓/文桑清/图 记者,素有“无冕之王”之称。神圣的光环背后,记者成为“站在船头的瞭望者”,社会麦田的“守望者”。

  11月8日,第七个记者节。让我们揭开“无冕之王”的神秘面纱,观察记者真实的生
存状况。

  “那种巨大的成就感难以言表”

  在许多公众看来,记者这一职业被寄予厚望。根据搜狐网的一份调查显示,认为做记者收入高、工作体面的比例是7.5%;认为记者职业有正义感、受人尊敬的是9.4%;认为做记者可以寻求真相、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各方增强责任感的是16.8%;认为做记者自由、每天接触新鲜事、对个人能力提升很快的比例最高,达到41.5%。

  “很多老百姓遇到困难或冤情的时候,找记者的甚至比找有关主管部门的还多。”一位在成都某报社工作的记者李波(化名)说,其实记者不是官员,也不是法官,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他们是通过自己笔下的一篇篇报道来为老百姓“讨说法”。

  这位经常从事舆论监督的记者表示,虽然平时工作很辛苦,采访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阻力甚至恐吓和暴力,但文章一旦见诸报端,促成了问题的积极解决,“那种巨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示的。”

  但记者也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的时候。成都某报一位经常为民工维权的记者就曾这样说,每年快到春节那段时间他基本上都不敢开手机,因为电话太多了,全是过年前讨不到工钱打电话来求助的农民兄弟。“个案太多了,哪里帮得过来?我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除了体现自我价值,很多人在考虑这一职业角色时,也看重记者的职业便利。一些较为年轻的记者表示,这个职业可以结识许多朋友、精通许多门路,对未来的转行发展有利。在成都某电视台工作的王鹏(化名)已当了四年多的记者了,他认为自己以后如果考虑转行经商,不仅不愁理不清门路,还有不少积累下来的宝贵人脉资源。

  “漂浮中的稳定和满足”

  总体而言,国内媒体从业人员的待遇不算高,但也绝对不算低。据新浪网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六成记者月收入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而在参与调查的记者中,有21.6%的人占有正式编制,48.9%的人认为只要自己不想更换工作,目前的工作就能一直干下去。

  王勇(化名)是中央某大报驻四川站记者,他形容自己的记者生活是“漂浮中的稳定和满足”。去地方采访前,他一般要和当地政府打个招呼,有时候市长也会出面作陪,和当地政府非常好沟通,比其他媒体更容易和领导层接触。他的工作量不大,可以轻松完成,但从新闻专业的角度来讲,又觉得自己不像在做新闻,缺乏成就感。

  在同行竞争方面,虽然有时候会和新华社有些竞争,但和成都其他媒体基本上可以相安无事。即便如此,他每个月的收入还是保持在4000-6000元左右,此外还有数量不定的误餐费。选择记者这个行业,王勇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学毕业时他曾想从政,又觉得“风险大收入低”,再三权衡后决定做党报记者,因为这个工作算半个公务员,个人的投入和产出平衡,也没有太大风险。

  不过有时候,他也会有点遗憾,因为很多时候感到缺乏尊重。他说,有时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就是相互利用关系,别人热情地请记者去就是想发个稿子,要是发不出来就会遇冷。

  在成都某文摘类报纸工作的李媛媛(化名)对自己的工作很满意。因为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文学,她做起编辑工作很是得心应手,加上自己本身就喜欢读书,也算是把兴趣变成了工作。她说,虽然她的工资不是很高,但每月3000多块的收入在成都也不算低,最重要的是工作让她感觉很轻松,每周只需要完成两个版面的摘编,这让她有很充裕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悠闲舒适不适用于这个职业”

  虽然从事新闻工作很辛苦,也不算高薪阶层,但是这个行业却吸引着一些年轻人乐此不疲地加入其中。

  成都某都市报的记者周恒(化名)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以前在党报工作,因为被新生而充满活力的报业市场吸引,最终抛开安稳和轻松,选择了压力和挑战。

  经过这几年的工作,他不再是原来那个害羞、懒散、依赖心重的小男生,他出落得坚强、从容、临危不乱,“不管以后的生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虽然人们常说在成都生活工作很悠闲舒适,但“这种形容绝对不适用于记者这个职业”。

  根据上海一份针对新闻从业者的调查显示,记者的平均从业年限仅为10年。尽管媒体人的平均工资收入不算低,却仍有差不多25%的从业者对于是否还要继续从事新闻工作产生了动摇。

  调查称,不愿意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从业者主要分布在年龄和职称的两极。调查同时显示,44.5%的记者无法正常睡觉和起床,53.7%的记者无法按时就餐,56.6%的记者经常性加班,62%的记者睡眠质量非常差,有头痛、头昏和全身酸痛症状的记者分别占到了68%和49.2%的比例,还有18%的记者存在慢性肠胃道疾病。

  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调查结果表明,已经死亡的在职新闻记者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其中患癌症致死者的比例高达72.7%,因病住院的在职新闻记者平均年龄是44.2岁。

  成都某市场报一位跑突发新闻的记者孙威(化名)说,他通常是白天在外面忙着采访,晚上8、9点才回报社写稿子,经常是11、12点才完成稿件回家。一部手机一部小灵通绝对是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的,“晚上睡觉是睡不塌实的,因为有时候突发事件是在凌晨一两点甚至三四点发生的,报社一个电话就不得不从被窝里爬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新闻现场。”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时间长了确实让人难以承受。孙威说,“我胃不太好,晚上还经常失眠,也经常考虑转行,但是又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既要保持现有的收入水平又要工作轻松?我觉得很难。在没有找到更好的职业之前,我还得继续这样工作。”

  除了工作辛苦,记者这一职业不得不说的是优胜劣汰规则。一位已在成都某市场报工作了两年的记者赵鑫(化名)说,这两年来每天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是任务和稿分。因为一旦完不成报社规定的稿分任务,轻则少拿奖金,如果连续两三个月完不成就得下岗走人。而他所在的报社,由于竞争激烈,一个月完不成稿分任务的记者约占全部记者的15-20%。

  “我才在报社工作两年,但我刚到报社时的同事现在就都已经换了大半,没办法啊,适者生存。我也不知道如果我在报社干不下去了,又该干什么。”说到将来,他一脸迷茫。相关链接

  记者节的由来

  1937年11月8日,以范长江为首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协会,这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1949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因为当时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因此长期以来中国新闻从业人员一直未过记者节。

  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