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村:生活蒸蒸日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10:03 云南日报

  在今年中国网络媒体对云南农村的一次采访中,一位记者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的网络日志:“我们问,新农村的生活啥样?干部们从产业布局、发展规划一一道来,而农民则呵呵一笑,富起来过好日子呗,修路、建房、买汽车,像城里人一样;山绿、水清、玩处多,我们还要让城里人羡慕呢。农民用最朴实的语言,道出了最丰富的答案。”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5年不懈努力,当前云南农村社会正由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农
村恩格尔系数从1980年的0.74大幅度下降到2005年的0.53。这表明,农民对食物的支出下降很快,而对个人发展的支出呈快速上升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群众的生活不断改善。2005年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256.8元,从2000年算起,年平均增长9.2%;2005年农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86.62元,从2000年算起,年平均增长11.9%。

  在消费结构转型当中,农村潜在的公共需求正逐步释放,农民正日益成为公共需求的主体。

  这是云南农民逐渐富裕的素描,却不是云南农民建设新生活的最动人亮色。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营造整洁、美观、舒适的生活环境,追求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已在云岭大地全面展开。

  保山市以“六改六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给了农民“大不一样”的新生活:改水、改电、改路,提升了农村居住环境;改厕、改厨、改厩,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建池(水池沼气池)、建家(家庭庭院建设)、建园(果园菜园药园经济林园),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保护了农村生态;建所(卫生所)、建校(学校)、建室(文化活动室)推动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目前,该市创建试点374个,投入资金2.1亿元。这些试点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10元以上,年均增长6.3%。

  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实际的问题入手,曲靖“三村四化”建设在170余个村蓬蓬勃勃,修水池、挖沟渠、修田间路、建沼气池,群众踊跃参与;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大家投工投劳。走进当地有着云南“水族第一乡”之称的古敢乡洒交凼村,漫天尘土不见了,青山环抱,溪水淙淙,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舍在整洁的道路两边延展,唯有文化墙上的漫画还记录着村子旧貌新颜的故事。 “环境好,城里人爱来耍。”凤庆县安石村村民李值指着房前屋后郁郁葱葱的果树和茶园,细数着“绿色生活”给自己带来的近万元收入。临沧市的“三村建设”让农民在观念转变中,理解了生态、小康和文明的真正含义……

  尽管地域不同、实践不一,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各地新农村建设中围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展开的探索,已让人们看到了农民生活从单纯讲“富”到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全面协调发展的大趋势。

  生活因“变”而丰富,因“新”而多姿——

  塑造文化新风尚。曲靖市陆良县马街镇21个行政村拥有农村文化团体28个,每年演出1300多场。在我省农村,农民自办文化现象日益增多,农民书屋、文化大院、农村个体电影放映队、农民文艺表演队已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

  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云南省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在28个试点县区,由50家企业新建、改造“农家店”3600个,覆盖农村人口1030万人。对此,农民用5个“了”字概括为:购物环境改善了,货物品种多了,假货没有了,买东西方便了,用东西放心了。

  建设乡村新面貌。一场“云南省农村民居建筑方案设计竞赛”正在全省范围进行。功能要食寝分离、居寝分离、净污分离;院落要体现邻里交流、绿化美化;户型可以双拼独院或者联排独院;土建造价≤1200元/平方米,一向眼高的设计师开始为农民量身打造称心住宅……

  如今,彩云之南已绘就“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蓝图: 通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我省绝大多数村庄建成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个字,一个整体。富裕,是应有之义;和谐,是内涵之变,新农村让农民生活有了转折点。

  点评: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致富,那新农村要建设的新生活又是什么样呢?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从规划到实践,都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不管是道路、饮水,还是环境、卫生,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紧紧依靠农民这一主体,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民主商议、突出特色、引导扶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切实把发展自主权交给农民,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建设农民的新生活就抓住了关键。

  点 评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农民生活新提高,从规划到实践,都要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不管是道路、饮水,还是环境、卫生,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紧紧依靠农民这一主体,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民主商议、突出特色、引导扶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切实把发展自主权交给农民,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抓住了关键。

  刘晓颖(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