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都市蛰居族患有社交恐惧 逃避压力享安逸(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0:19 现代快报
都市蛰居族患有社交恐惧逃避压力享安逸(图)

蛰居族 侯婕 制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宁肯独自上网、看电视或读书看报,也不愿意外出工作,以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存在的一个族群———蛰居族,已悄然在都市生活中出现。

  他们,几乎每天都呆在家里,为的就是逃避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彻底避免一切可能发生的社会交往。他们,没有直接的经济来源,生活全部依赖积蓄以及亲人和朋友的资助。心理专家认为,蛰居族其实是患上了“社交恐惧症”。

  逃避压力 享受安逸

  受访对象:周女士

  年龄:34岁

  蛰居状态: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我现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觉得干什么都累,就是想天天在家呆着,享受没有任何压力的生活。”在电话里,周女士调侃自己说,“原来还以为我这样的人少见,现在才发现,我居然还是一个什么族群中的一员。”

  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周女士已经过了长达3年的“蛰居”生活。

  她告诉记者,自己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到国外实习了两年,回国后,从一家酒店的领班做起,先后3次跳槽,4年前,终于成了南京一家大型餐饮店的副总经理,拿到了10多万的年薪。不过,在这家酒店工作一年后,周女士却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承受工作带来的巨大压力,并逐渐对工作失去了兴趣。

  “累死累活工作挣钱,到现在连个家都没有,工作还有什么意义?”周女士的感情生活至今仍是空白,“现在跟朋友联系也很少,连电话都懒得打。”

  蛰居是假 调整是真

  受访对象:蒙先生

  年龄:26岁

  蛰居状态:为今后发展做铺垫

  “犹豫了两年,挣扎了两年,痛苦了两年,终于解脱了。”MSN上,蒙先生给记者发来了这样的一段话。

  3个月前,因为不喜欢所供职的单位里复杂的人际环境,蒙先生离开工作了两年的单位。此后,他就过起了和工作时完全不同的生活。每天,只要不是去看平时没有时间见的老朋友、老同学,就几乎睡到自然醒,窝在家里,彻底远离了工作。

  不过,蒙先生并不承认自己是真正意义上的蛰居族。他说这种状态只是暂时的,目的是为了调整好状态,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电话那头,蒙先生说自己并不想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得不选择潜伏在家“修炼”。

  “趁现在在家,好好调整一下,每天上网了解各种信息,看看有什么商机,明年找个项目投资,发挥自己的特长。”电话那头,蒙先生的语气中透着乐观和信心。

  不找工作 依赖父母

  受访对象:KEN

  年龄:23岁

  蛰居状态:靠家人接济,孤僻不善交往

  他的网名叫KEN。每天,他的大多数时间就是挂在网上,上网打

网络游戏是他每天的主要生活。这样的一种状态,从他一年前毕业之后就开始了。

  “你知道的,现在本科生找工作都难,更别说我们这样的专科生了。”KEN说,毕业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后,就过上了这种日子,自己家里的经济条件还算可以,也不急着找工作。上学的时候,自己就喜欢打游戏。

  现在,每天除了睡觉吃饭外,所有的时间就是泡在网上打游戏,和外界几乎不怎么联系。

  “你说这种生活就叫‘蛰居’?差不多吧。”当记者问他生活来源如何解决时,KEN一脸的无所谓,“没钱了就向父母要呗,他们就我这一个儿子,不会不给的。”KEN说,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并没有想过今后如何打算。

  【专家观点】

  蛰居源于社交恐惧

  对于这样怪异的生活方式,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周晓指出,这类人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已经发生转变,在他们的心目中,最重要的不是是否拥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而是可以通过“闭门不出”,来解脱心理上对于社交的恐惧感受。

  “颓废、孤僻、拒绝沟通……没工作意欲,依靠家人的接济而生活,更严重者,断绝与外界联系。这样的自我封闭,不利于社会进步。”周晓认为,不管何种方式“闭门不出”,归根到底都是社会交往能力不足。

  周晓分析说,工作难找、生存压力大是这类人群出现的主要原因,面对压力,一部分人被激发出了生存能力潜能,但也不可避免让一部分人出现不适应,因“边界感”模糊而出现烦恼,甚至哀伤、痛苦,这些感受又驱使人产生很强的焦虑感,潜意识地回避压力、逃避复杂的社交,除了亲情沟通、积极介入之外,社会也应该向这类人群提供应有的帮助。

  今晚7:30~8:30,南京晓然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周晓将做客www.lifenan

  jing.com.cn视频,读者可在线咨询,也可拨打快报热线96060咨询。

  快报记者 黄建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