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红树如成市树可谓实至名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02:56 深圳特区报

  老深圳杨京元与红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给本报写来长信讲述深圳红树的故事

  红树如成市树可谓实至名归

  本报记者滑翔

  “经过历史和自然的检验,经过深圳人的切身体验,红树以其特有的顽强品格、无私奉献、天然生态等多方面无可替代的优势,最适合作为深圳市树。”昨天,家住罗湖区松园南9巷的热心市民杨京元老人给本报写来一封长达4000字的信件。作为一名曾与红树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农业工作者,老人在信中讲述了许多红树鲜为人知的故事,极力赞成安邦强、王勇军、张淑运等三位市政协委员的建议,他认为“把红树确定为深圳市树可谓实至名归。”

  昨天:红树为提高农业产量作出贡献

  杨京元老人说,他是1956年从广东梅州来深圳参加工作的,在当时的宝安县农业部门工作。在那里,他认识了一种以前从来没见过的植物———“海”,那是当地农民对红树的俗称,他们用“海”制作成“绿肥”,入沙改良沿海重粘土,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对于很多老深圳人特别是本地人来说,他们与红树结下的特殊感情无比深厚!”杨京元说。

  据他介绍,1958年的普查统计数据记录,深圳沿海地区共有红树面积6900亩,大部分集中在现在的福田、南山、宝安等区。在当时宝安县编写的有关农业文献资料中,对于红树在合理利用土地、实现高产作物方面的重要贡献都有相关记载。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宣传普及下,农民们开始逐渐有了“秋茄”、“白骨”、“木榄”等红树科植物群落的“红树”学名概念。从此,深圳沿海地区的生产队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红树的采集利用,作为肥料、燃料、饲料,并开展小规模采种(苗)种植活动。

  杨京元在信中说:“直到深圳农村城市化之前,红树在沿海地区农民眼中可谓浑身都是宝,长期不断地为农业生产直接提供肥料、燃料、饲料。特别是白骨改土增产效果最为快速显著,而且四季常青,常采常有,持续不断。有一组流行的顺口溜这样唱到:面临珠江口,遍地绿油油,出门三五步,绿肥到处有。”

  “红树除了曾为深圳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发挥巨大作用以外,还由于其群落共生、常年青绿、生命力强、抗灾力强,成为沿海地区的天然屏障。每当烈风咸潮灾害来袭,它就扬起铁臂,有力地缓冲、阻滞狂风暴潮,成为海边堤围、村庄棚舍和农田的‘保护神’。”杨京元回忆说,多次自然灾害中,都是凭借红树林这道“海上绿色长城”大大减轻灾害损失。

  今天:红树精神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杨京元在信中说,深圳经济、城建高速发展,全市实现农城化以后,尽管红树林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功能逐步弱化,但是其“海上卫士”的天然防护作用仍然继续勃发生机,有增无减。

  与此同时,红树林的绿色环保生态景观效应则急剧上升,越来越突出。例如,以红树为要主依托的多个湿地公园的雏形正在培育、扩大(如华侨城、海上田园等);红树林间及其周边广阔滩涂海洋生物(鱼、虾、蟹、贝类等)栖息繁衍的“乐园”正在日益扩展;红树群落丰富树种及其中多达175种高等植物早已成了194种鸟类栖息活动的理想场所。每年10万冬候鸟前来过冬,让深圳成了东半球国际候鸟通道的“中转站”、“加油站”;以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为重要标志的、独特罕见的和谐、生态的现代化大都市“腹地”、城郊红树湿地公园景观更是吸引着不可胜数的中外人士……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红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杨京元老人说,“红树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防灾利民的特殊品格,和不求索取、无私无畏、永续不停、无可替代的奉献精神,正是一千多万深圳人在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创业创新的征程中,缔造、积淀、形成的深圳精神的象征和缩影,红树精神就是深圳精神的生动写照。”

  明天:红树定为市树应是水到渠成

  杨京元老人退休前曾经和红树打了几十年的交道,对于红树林保护工作始终非常关注。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长远规划和举措,令他感到非常激动。

  杨京元说,继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之后,新的红树林和湿地建设规划已先后出台,保护和发展红树林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因此,完全可以预期,不用很长时间,全市红树林面积将在目前的基础上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他在来信结尾写道:“在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今天,在加快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新的历史阶段,把红树确定为市树,使之成为深圳市独具的有着巨大引领力、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的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的举措。”

  欢迎广大读者继续参与讨论。

  电话:83518423

  邮箱:shenzhenhongshu@163.com或登录深圳新闻网:http://www.sznews.com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