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作家李少君力挺赵丽华 要求人民日报记者道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8:51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作家李少君力挺赵丽华要求人民日报记者道歉

  李舫: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学博士,1995年分配至人民日报,现任《人民日报》主任记者。作品有《不安的缪斯》、《重返普罗旺斯》、《沉沦的圣殿》、《埏埴以为器》、《童年的死结》等。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作家李少君力挺赵丽华要求人民日报记者道歉

  李少君:湖南湘潭人,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近日,当代诗坛风云再起。诗人赵丽华的几首旧作遭恶搞,网上网下极尽嘲讽之能事。

  -9月30日,数十位现代诗人以“支持赵丽华,保卫现代诗歌”为口号开了一场诗歌朗诵会。会上,诗人苏非舒在台上当众脱衣、裸体朗诵,引发强烈的反响。

  -10月26日,《人民日报》记者李舫发表《恶搞中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 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为题,对当代诗歌进行批判。

  -11月3日,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李少君在博客和××社区发表“檄文”《强烈要求<人民日报>记者道歉!》,认为李舫的文章曲解了赵丽华和当代诗坛,引发诗坛地震。

  那么,当代诗坛是否真的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了呢?李少君发表此文的用意何在?针对此事件,本报对李少君进行了专访。

  中国曾有“诗教”传统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这篇文章反响很大,请您先谈谈对当代诗歌的看法好吗?

  李少君(以下简称“李”):中国古代是一个“诗国”,诗歌堪称中国人的宗教,所以中国古代有“诗教”传统,人人习诗,人人皆诗。孔夫子就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诗歌除了传递微妙感受、抒发性灵之外,还教导人如何看待宇宙、世界、自然、生活与同类的价值观念,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一种仁爱、悲悯情怀。

  但这一传统在“五·四”之后丧失了,中国整个传统文明在鸦片战争之后全部遭遇危机。“五·四”以后的诗歌被称为“新诗”,发展的历史还不长,还未达到完全成熟。这后来,由于不断遭遇战争、动乱,新诗发展一直不太顺利。直到1970年代以后,尤其是1980年代,新诗才迎来一个新的高潮,这就是我们说的“朦胧诗”以及“第三代诗歌”,代表人物有北岛、多多、顾城、于坚、海子等,后来还有王小妮、王家新、臧棣、伊沙等。

  199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当代汉语诗歌又迎来一个新的高潮,而且比以前更成熟,更有原创性,是源自本民族地域土壤和个体独特经验感受的,代表人物有雷平阳、桑克、陈先发、黄灿然、古马等。这是我对当代诗歌的一个基本看法。

  现代诗尚在成长中

  记:您认为有没有什么固定标准来衡量现代诗的价值?比如全文只有一个“网”字,以及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诗,算是创意还是恶搞?

  李:关于当代汉语诗歌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新诗的历史还不长,还不够成熟。要形成统一的标准,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这样也就导致当代汉语诗歌有些混乱,各写各的。

  但我相信,只要是好诗,大家还是可以马上辨认判断出来的。比较难判断的是那些模棱两可的诗歌,比如北岛的诗《生活》,只有一个“网”字,我觉得这首诗最多是比较机智吧,有些意思吧,算不上什么特别好。

  记:您对现代诗界怎么看?像沈浩波、苏非舒等人,尤其是苏非舒以裸体来“拯救现代诗”的事您怎么看?

  李:当代汉语诗歌无疑处于一个仍在上升的时期,但远未到达高峰,还有发展的空间。

  沈浩波是一个新锐诗人,早期写作有些混乱,还是所谓“下半身”的代表,但我觉得那可能是一种迅速引起关注的策略。但他最近有一系列关注现实的诗歌如《河流》,关于都市里的车流的,非常有冲击力;还有《文楼村纪事》,记述一个艾滋村的,都显示其正在成为某种潮流性的代表诗人。

  至于苏非舒,我没读过他什么诗,不好评价他的作品。但是,我不赞同他的这种方式。我觉得诗人还是要以自己的诗来说话。

  还当代诗歌一个真实面目

  记:您写这篇“檄文”的目的是什么,是对赵丽华事件的拨乱反正吗?

  李:我写这篇文章,是对那些不了解当代诗歌,仅凭一些没有根据的道听途说甚至是故意造谣惑众、妖魔化当代诗歌和诗人并误导大众的行为的一种抗议。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包括媒体,是公众的引导者,不能随便乱说,更不应该故意歪曲。否则这个社会不会有真相与公正。如果通过我的这一行为,能还当代诗歌一个真实面目,我就很满足了,至于能否到达拨乱反正的目的,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

  记:但是网友的跟帖中,有人说您也曲解了李舫的意思,“断章取义”了;也有人说您是书生意气;还有人说您是为了炒作自己……您怎么看待这些评价?

  李:我相信看过李舫全文的人,不要说从中看不到一点对当代诗歌的“正面评价”,连起码的“客观”都没有。我不认为自己是“断章取义”。

  至于炒作,事实上在赵丽华事件出现以后,已经有《南方都市报》、《新周刊》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我。我觉得,对赵丽华诗歌进行批评是正常的。但不能由个别诗人的个别随意之作就全盘否定当代诗歌和诗人,甚至否认这个诗人的全部创作都是不公平的。所以看到这篇报道,我觉得应该站出来为当代诗人们“讨一个公道”。我承认我可能书生意气吧,权当我当一回“傻子”,挑战一次那些不可能被挑战者吧。

  记:您是以什么身份参加这场斗争,诗人、诗歌评论人、还是别的什么?

  李:我是以一个诗歌观察者和热爱者的身份来进行这一次抗议的。

  呼吁回归“诗教”社会

  记:您觉得当代社会需要诗歌吗?

  李:在缺乏诗意的时代,才恰恰最需要寻找并维护诗意。我们所处的这个传统价值道德分崩离析、新的规范伦理尚待重建的过渡时期,精神危机感、灵魂空虚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原本就具有宗教作用的诗歌,此时恰好可以起填补信仰真空的作用。

  有人说:“唯有诗歌还能使我们动心”。确实如此。因为,与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唯有诗歌是超越性的、高于尘世的,那些永恒的自然山水、强烈饱满的情愫、美妙绝伦的意境,可以使我们暂时忘却烦恼与痛苦;可以安慰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抚平激烈拼搏竞争中碰触的累累伤痕。

  此外,“诗教”的普及还有助于建立一个真正的所谓

和谐社会。诗,无论作为宗教还是教育,是从体谅人心、培育人情出发的,所以,一个“诗教”社会就绝不会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械化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残酷社会,就绝对不会是一个科层分明、规范森严、没有人情味只有交易与物质关系的社会,就绝对不会是一个视自然与他人为征服对象的掠夺性动物化的社会。(王亦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