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唢呐声声 送别民乐大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3:35 法制晚报

  

唢呐声声

  送行的人们抬着胡海泉先生的遗像,走出殡仪馆

  

唢呐声声

  冯晓泉在送别现场落泪出生于唢呐世家 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个把唢呐搬上舞台 演奏《欢庆胜利》

  唢呐声声 送别民乐大师

  学生冯晓泉等人上午到八宝山送行 学生缅怀一代大师 生活上呵护教学严格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把唢呐搬上舞台的著名民乐大师胡海泉先生因心脏病突发,于11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71岁。今天上午,胡海泉先生的追悼会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送别现场

  今天上午9时,民乐大师胡海泉在自己生前创作的唢呐乐曲声中接受人们最后的敬意。

  上午8时许,记者来到八宝山,在殡仪馆墙外就听见里边悠扬的唢呐声。进入院内,只见第一告别室外的大棚内已经摆好花圈,靠东侧摆着一排桌子,上面放着白花和胡海泉大师的生平简介。据工作人员介绍,现场的唢呐音乐都是胡大师生前创作的,希望他在心爱的民乐声中能走得安详。

  伴随着唢呐声越来越大,现场的来宾也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胡大师的学生,歌手冯晓泉和曾格格也在其中。8时50分,工作人员让数十名来宾排成三人一行的长队,依次进入灵堂。

  9时20分,胡大师棺木被抬出大厅,安放到一辆灵车的后部,冯晓泉和曾格格等人则站在一边,默默目送着老师被抬上去。这时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棍冲过来,右手扶起棺木帮忙。

  据老者讲,他叫刘西古,今年67岁,1958年时就和胡大师学习唢呐,后来虽然改行,但是一直和胡大师有着很深的感情。

  9时25分,唢呐演奏声停止,灵车缓缓离去。

  学生缅怀:生活上倍加呵护

  记者走进胡老的书房,看到唢呐、笙、管子、双管等乐器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屋中。

  “晚年的胡老师一直在潜心整理中国古曲。”胡老的一位姓张的学生说。

  据介绍,中国的古曲比较零散,为了使这些古曲今后不会失传,胡老每天遛弯后,就埋头把这些古曲整理成文字,谱成乐谱。虽然工作非常繁杂,但胡老每天都坚持工作四个小时以上。

  “胡老师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却对我们倍加呵护。”一位姓侯的学生说,她在中国音乐学院读书时,和年龄小的同学吃住在胡老师家里。后来胡老师上了年纪,同学们不忍心让胡老来学校授课,就到他家里学习。讲完课后,胡老师说食堂的饭菜都凉了,要留学生吃饭。

  老友回忆:勤学成大师

  “胡先生是一位很倔强的人,认准的事就要干到底,还要干好。”胡老的一位老朋友对记者说。

  据介绍,胡老出生在一个唢呐世家,童年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随父亲外出卖艺,备受欺辱。建国后,第一首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问世了,胡老将其搬上了舞台。

  胡老总对他的朋友说,没想到唢呐能登上大雅之堂,应该努力把它吹好。

  胡老生前曾向各地名家讨教,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创造了数十种技法,大大丰富了唢呐的表现力。

  相关链接

  胡海泉先生生平

  胡海泉1935年生于辽宁北镇,是中国当代著名民族管乐大师、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国家一级演员。建国后,是第一位把唢呐搬上舞台,演奏了第一支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的演奏家。

  1951年胡海泉考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先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音舞团、中央歌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任职,被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各大专业院校聘为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胡海泉创作、整理、改编的作品有二百多首,录制的电影、电视音乐数百部。

  文/记者 谢薇 梁千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