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刑警朱江 甘洒热血写春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0:57 三秦都市报

  朱江,男,汉族,渭南市临渭区人,生于1976年4月,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1997年11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莲花寺刑警中队、刑警大队大案队、杏林刑警中队任刑警,2005年4月被任命为华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兼大案一中队中队长。从警以来,朱江曾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450多起,其中作为主办侦查员侦破刑事案件320多起,影响较大的有公安部督办的“王林特大系列抢劫、杀人、盗窃团伙案”、“二华系列强奸杀人案”和“2006·2·10”抢劫、盗窃团伙案等。曾连续三年被评为华县公安局先进个人,四次被评为优秀侦查
员,2004年被中共华县县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1月被渭南市公安局评为全市优秀民警、9月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2006年7月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评为渭南市“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省公安厅记个人一等功一次。2006年7月12日,入选由公安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60名候选人之列。9月21日,被公安部、人事部授予“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

  玩命·

  为保一方百姓平安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中显身手、显身手……”每当哼起这首《便衣警察》的主题曲时,朱江就不由得想到了那个让他“成名”的一幕……

  绝非成龙惊险片中的情节,却与其绝对惊人的相似。

  2006年2月9日晚,一辆桑塔纳轿车鬼影般隐现在陕西华县城南铁路桥下。车内4名壮汉目露凶光,不怀好意地向四周探头探脑。

  “快,朱队,目标出现!”

  “注意隐蔽,盯紧目标,我带人立刻赶到。”5分钟后,华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朱江带领3名与他同样年轻的战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战位……

  “没错,是他们!为民除害,在此一举。今晚这场战斗,看咱们的了!”

  人们不知,他们面对的是怎样的对手!这是一个36人带有黑恶性质的犯罪团伙,其中被打击过的人员就有16名。2005年4月以来,以车内的秦二博等人为首,该团伙持斧带刀,租车抢劫、盗窃,受雇于人行凶报复、聚众斗殴,作案达40余起,气焰极其嚣张。就在三天前,也就是春节收假后各单位上班第一天,这伙歹徒还插手他人纠纷,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冲入当地派出所,一人搂住所长后腰,其他人强行将同伙抢回……

  战斗方案立即形成:趁其不备,伺机抓捕。此时,嫌疑人却似乎感觉到了什么,在夜色下车辆急急发出几声轰鸣,沿310国道朝正西方向窜去。

  “想溜,没门!”朱江箭步跃上一辆车,紧咬嫌疑车辆一路追去。10分钟后,距离渐渐拉近,朱江猛踩油门加速超车,遭到前后夹击的嫌疑车辆被迫停下,朱江冲过去持证大喝一声:“我是警察!下车接受检查!”车内几人闻声色变,突然发动车辆凶猛地向朱江等人撞来。朱江见状向战友们大喝一声“闪开”,自己则一个虎跃扑上引擎盖,一手扳住倒车镜,一手抓紧刮雨器,厉声勒令车内人立刻停车。可是,车内的歹徒却丧心病狂地猛踩油门,一下将时速加至八十码以上,其车顿时如一匹失控的疯马,不顾一切地向东狂奔。

  歹徒时而猛踩刹车,时而紧拐大弯,恶毒地欲将朱江甩下车去。耳边风声呼呼,朱江明白,生死关头来临,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奋力从引擎盖上爬到车顶,边用右手死死抠紧车窗,边继续厉声喝斥歹徒停止犯罪。车内歹徒拼命顽抗,他们使劲摇紧车玻璃,不断狠夹朱江的手,直至其骨折;又采用“S”形行车路线,边阻挡着警方追击车辆超越边先后4次转弯欲逃脱法网。“撞它,撞停它!”朱江忍住钻心的疼痛,果断地向战友发出指令。追上来的战友接到指令,也不顾生死驱车向对方车尾使劲撞去,“嗵”一声巨响,两车相撞发出的刺耳声在寂静的夜色中听来分外吓人。嫌疑车辆被撞得在公路上扭了几扭,又像受了伤的野兽加速逃窜。趴在车顶的朱江险被撞落车下,可他凭着在警校和大练兵中练出的过硬本领,死死抠紧车窗边沿稳住身体,斩钉截铁地二次发出命令:“撞!,不要管我,再撞!”凭着平日的了解,战友清楚队长今晚豁出去了。他们咬牙再次追了上去,瞄准时机连续“嗵”、“嗵”两撞。每撞一次,两车都在怪叫中生出火花,对车顶上的朱江都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终于,追出2公里多后,战友加足速度的第四次猛撞,将疯狂奔逃的嫌疑车辆撞入道旁一米深的水渠内。从死神口中夺回一条命的朱江顺势而下,与战友一起勇猛地冲入车内,将秦二博等4名犯罪嫌疑人一举擒获,并从车内工具箱中搜出其自制的长把铡刀5把、砍刀3把和斧头、匕首等凶器。此时,朱江方感到折断的右手指骨钻心般的疼痛,眼前一黑昏倒在麦田之中。苏醒后,他对伤口进行了简单包扎,又连夜投入到对犯罪嫌疑人的突击审讯之中。经过一夜智慧与毅力的较量,4名犯罪嫌疑人终于在黎明时分交代了大部分犯罪事实。一个危及秦东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的黑恶性质犯罪团伙,从此开始走向覆灭。

  负伤·

  无愧头顶金色盾牌

  朱江飞车擒凶的英雄壮举,不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贯如此。从警以来,他始终战斗在刑侦第一线。每临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对他来说早已成为自觉行动。在与犯罪嫌疑人的斗争中,他曾先后5次受伤,尤其在面临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更是用鲜血和年轻的生命诠释着一名人民警察对人民的忠诚……

  1999年6月,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朱江,身着便衣从渭南市家中坐公交车返回华县途中,遇见两名青年在车上行窃。他见状挺身而出,一把抓住一名歹徒。另一歹徒见状,挥刀朝他刺来,将躲闪不及的朱江胳膊上刺出一个寸余长的口子,他忍痛带伤与歹徒搏斗,在旅客、司机的协助下将歹徒抓获。至今,他胳膊上伤痕犹存。

  1999年8月,朱江奉命在华县城西关抓捕一名贩毒分子时,犯罪嫌疑人家里养了一条极其凶猛的恶狗,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对方见状纵狗扑向朱江,一下将朱江的左小腿咬伤,他又是忍着钻心般的疼痛给贩毒分子戴上手铐。在安全押解嫌疑人回单位后,才让战友扶着去医院打了狂犬疫苗。

  2002年2月,朱江奉令到毕家乡北刘村抓捕一名伤害致死人命案犯。进入其屋后,一片漆黑。朱江隐约见案犯躲在床角,朱江顺势一躲,锋利的刀刃已隔着棉衣划破了他胸部的皮肉,他又是忍痛制服了歹徒。

  2004年4月,朱江和战友在华县杏林镇捣毁一个吸贩毒窝点时,一名嫌疑人从室内窜出,从一丈余高的二楼平台上跳下欲逃。朱江见状随后跟着一跃而下,左脚踝骨被坚硬的水泥地面当场震裂,他顾不得剧烈的疼痛,翻身爬起将嫌疑人压在身下。

  凭着对公安工作的挚爱和忠诚,朱江一步一步地践行着入党和从警时的誓言;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对犯罪分子的疾恶如仇,朱江刻苦钻研刑侦技术,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从而屡破大案,屡建功勋。

  2004年3月,在负责侦破一起吸毒人员抢劫案件中,朱江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对犯罪嫌疑人作案细节认真分析,认定其可能有重大作案嫌疑,引起领导高度重视,在省、市刑侦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经过7个月艰苦细致工作,一举破获了部督“王林特大系列抢劫、杀人、盗窃团伙案”,破获涉及陕西、河南、湖北、河北、安徽、内蒙等省16个县市案件250余起(其中抢劫、杀人案件8起,外省、省督办案件3起)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19名,涉案价值达60余万元。

  作为侦破此案的主办侦查员,朱江不仅要参与抓捕工作,还承担了大量的审讯调查和案卷整理工作。由于案情复杂,涉案成员多,作案时间长,跨越区域广,凭着对事业的忠诚,他认真搜寻核实每个证据,反复研究案件每处细节,形成的案卷材料达3600余页,为这一特大案件的成功破获做出了突出贡献。事后,全省命案侦破工作现场会在渭南召开。此案被省厅定为“陕西刑侦第一案”并在大会上介绍了经验。

  2004年8月,“二华”夹槽地区连续发生系列强奸杀人案,当地群众惶恐不安,社会影响极大,省厅决定作为省级督办案件,市、县两级成立了专案组。朱江作为一名专案组成员,与战友连续奋战100个昼夜,调查摸排1700余名嫌疑人,终于将嫌疑人李峰波锁定。朱江又被专案组决定担任主审侦查员,他精心制订审讯方案,耐心细致地进行政策攻心,巧妙运用审讯谋略,终使李峰波主动交代了5年内先后在河北秦皇岛和华县、华阴强奸杀人作案16起(杀死8人)的犯罪事实。

  朱江不仅对刑侦工作痴迷执著,对人民群众更是一副柔肠。2005年7月,在公安大接访中,朱江承办了两起多年上访积案,他四处奔波,认真调查,稳妥圆满地进行调处,使上访群众非常满意,表示坚决停诉息访。朱江常说:每一起信访案件的背后都有一碗痛彻心腑的苦水。2001年7月,华县东阳乡农民张乃凡承包大明游泳池,因购买门票与顾客发生争执,被人打伤住院,共花费医疗费15000余元,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为此,多年来一直到有关部门上访。朱江承办这起案件后,多次深入案发地,认真调查取证,终于将打人者全部查清。他还逐一上门找打人者谈话,晓明利害,终使其低头认错,并主动承担了张乃凡的医疗费用,使这起信访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1988年9月,华县辛庄乡马庄村农民马驰因院基纠纷被村民马兴堂用锄头将头部打成重伤后逃跑,至今未归。9年来,马驰为督促案件一直到各级部门上访。朱江接到承办案件后,他一方面积极和受害者联系,做好其伤病治疗和思想稳定工作;另一方面深入案发地调查访问村组群众,还请来专家为嫌疑人模拟画像,列为网上追捕逃犯。同时,他还和民警到山西、西安等地嫌疑人可能逃匿处进行调查抓捕。马驰得知民警为此案所做的工作情况后,非常感激。7月18日,马驰从自己果园内摘了一袋桃子专门来到刑警大队,对朱江和办案民警说:“这段时间你们辛苦了,这些桃子是我自己种的,请你们务必收下,我知道你们为我的事忙,我相信你们,我再也不会上访了”。

  铁汉·

  质朴生活侠骨柔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朱江舍生忘死扒在疾驰车上勇擒恶匪的举动,折射出他平时过硬的思想品质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点一滴见证英雄事迹,记者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新闻采访团在华县的两天采访时间中,捕捉了朱江的许多感人事迹,其中有5件小故事对记者的触动很大……

  花一个月工资全买衣服太奢侈,这事也值得说?别急,让年轻民警韩亚斌来告诉大家事情的真相。韩亚斌父母均是农民,为了过日子,二人在城区开了一家服装店,年前借了一万多元进货,指望着借着过年赚点钱。但时至年关,生意清淡,老两口愁眉不展经常唠叨。这事韩亚斌闷在肚子里,不知该咋办,朱江得知后,来到韩亚斌母亲开的小服装店里,并不富裕的他把刚发的一个月工资花完为家人购买7套服装,并宣传、联系朋友尽可能前去购买,使得该小店起死回生。

  提及6000元学费的事,刑警郝勇对朱队长充满感激。“进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深造是我梦寐以求的事,去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但一万多元的学费我根本支付不起。我家在农村,父母体弱多病,为我长大成人,家中已是负债累累。当时就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郝勇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激动不已地告诉我:‘小勇!你们领导为你解决了6000元的学费,朱队长亲自送到咱家了……’”郝勇说,自己从未向朱队长提及过学费的困难,只和战友们谈论过,而细心的队长还是知道了。

  中队设备少,朱江自己筹集7000多元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数十本刑侦书籍;证据收集手段落后,他把家中的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拿来;为了让队友工作环境舒适,自己垫付4000余元更换了办公室桌椅、购买了熬夜办案少不了的饮水机;信息少,花费一年多时间搜集整理案件信息、嫌疑人信息、重点人口信息,全国有影响的大案、要案的侦破资料,失败案例的经验教训以及每一个案件的侦破程序……只要有时间,朱江便把队友召集起来,通过电脑学习有关侦查破案方面的知识,队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2005年“7·23”飞车抢夺团伙案、“10·03”抢劫出租车团伙案的快速成功侦破,就是得益于这台笔记本电脑。这台电脑被战友们称为华县刑侦工作的一本“辞典”。

  战友李云川忘不了“03·8”抗洪期间和朱江并肩战斗的日日夜夜。2003年8月30日,朱江和战友李云川等6名民警奉命撤离华县毕家乡一万多名群众。眼看水已进村,他生怕漏掉一人,进村挨户检查。突然听到有人喊救命,站在堤坝上的一名群众惊惶失措地说他兄弟还在家里,并用手比画着反复指向一个地方。此时,湍急的洪水已达两米多深。他来不及多想,同李云川找了一艘橡皮筏,向村中划去。被困群众前面是一片花椒树,直接划过去,尖硬的树梢有可能刺破橡皮筏,不但救不了群众,救援人员也可能有生命危险。群众祈求的目光和时间的紧迫不容他多想,他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救生衣让给战友,划着橡皮筏逆流而上,逆行1000余米绕到被困群众的背后,将群众从树上安全救了下来。兄弟俩哽咽着说:“警察真是俺家的救命恩人。”

  只要提起朱江,华县公安局政治处主任、原杏林派出所所长王华彪忘不了“一件防弹背心”的故事。2003年3月,王华彪带领朱江等4名民警,对一犯罪嫌疑人实施抓捕时,获取了该嫌疑人随身带有枪支的重要信息。为了确保安全,防止发生意外,所长要求大家穿上防弹背心。细心的朱江发现库房只有三件防弹背心。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拿到手的防弹背心递给战友,说:“你先试这件合适不合适。”战友接过防弹背心顺手穿在了身上,朱江立即帮他整理好“再合适不过了”。当他反应过来是朱江主动让出防弹背心时,说啥也不肯接受。朱江说:“我年轻,比你跑得快,子弹见我长眼睛呢!”实施抓捕时,他照样是第一个翻墙进门,将正欲逃跑的嫌疑人抓获。

  精神·

  先辈事迹左右今生

  “人要有理想,有追求,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惟有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样的人生才不算虚度。”这是朱江考上警校时,父亲送他的一段话,被他认认真真写在笔记本上,牢牢刻在心上……

  出身于部队转业干部家庭的朱江,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敬仰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对雷锋、焦裕禄、任长霞等当代英雄更是推崇备至。从警以来,他一心扑在刑侦工作上,大多节假日都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他家住渭南城区,父母年龄较大,很少顾及家中事情。2004年3月,他母亲因颈椎、高血压病分别在渭南、西安住院治疗,当时,正在办理“王林特大系列抢劫、杀人、盗窃团伙案件”,他只是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询问了母亲病情,叮嘱妻子照顾好母亲,便同战友们一块到外地抓捕案犯。连续5个多月,他都在工作岗位上,直到母亲出院,他都没有回一次家。2005年11月20日,妻子临产住院给他打电话让他回家。此时,恰逢朱江正带领民警出差在山西太原调查一起诈骗案件,他只是在电话中对妻子安慰了几句,又投入到工作中。几天后,在办完案件返回途经渭南时,他才抽空到医院看望了一下,又连夜赶到工作岗位。

  其实,朱江是非常热爱家庭的人,爱爷爷爱父母爱妻子更爱自己可爱的小宝宝,但职业的特殊性,使他只能把对家人的爱,深深地写入到他的笔记本电脑里,他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在电脑里整理完一天的资料,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之后,总是或给家里打个电话,捎去问候报个平安,或是打开电脑,夜深人静和亲人默默交谈。电脑里存有朱江亲自拍摄的父母、妻子、孩子等家人的家庭生活片段。每逢想家时他都把那些照片长久地瞧呀瞧。虽说,作为儿子和丈夫,他常暗怀愧疚,但作为刑警他又常常心安理得。他在日记中写到:“一边是需要呵护的亲人,另一边是更需要帮助的受害者,孰轻孰重早已分明。

  文/本报记者 卫浪 实习记者 涂艳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