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01:29 三秦都市报

  秸秆过去是劣质燃料,现在被煤或电力取代;过去被当成肥料,现在被化肥取代;过去用做耕牛的饲料,现在耕牛被现代农业机械取代……如此看来,屡禁不止的焚烧秸秆问题,实际上是工业初步改造传统农业,但还没有彻底改造的结果。仅仅将秸秆焚烧问题作为“农业问题”,单纯依靠法规来禁止,或者依靠简单的工业化技术来转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秸秆焚烧不仅仅是农业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可产生秸秆7亿多吨,仅我省关中地区每年就有2000多万吨的秸秆产出。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能源结构的变化与集约化生产的发展,秸秆逐步从传统的农业原料演变成一种无用的负担物,被排除于农业生产的内部循环之外,大部分成为种植户田间地头的焚烧物,而且屡禁不止。

  针对秸秆屡禁不止的现象,许多专家在本报11月10日组织召开的“合理利用秸秆?还关中一片蓝天”座谈会上指出,焚烧秸秆问题是工业初步改造传统农业,但还没有彻底改造的结果。问题的出现,表明我省乃至我国现有工业方式,暂时还无法彻底解决秸秆被替代后的出路问题。秸秆的利用最终仍需工业来解决。然而,记者近日通过为期一周的深入采访了解到,包括政府部门和一些启动秸秆综合利用工程的企业,大都是把秸秆直接还田作为治理秸秆焚烧的最根本措施。对此,有农业专家直言不讳地说:机械化秸秆还田是最直接的办法,但秸秆大量直接还田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为占秸秆总量15%的秸秆根茬还田,即可达到土壤有机质的平衡,一味要求秸秆直接还田在我国有很大的局限性。陕西耕地的特点是耕地不能采取轮休耕制,而是一季接一季耕种,复种时间很紧。将未经处理的干秸秆直接还田,没有发酵处理时间,没腐烂的秸秆不但起不到肥田作用,反而影响作物出苗率。

  另外,虽然由于饲料粮的短缺,秸秆蛋白饲料的需求呼声很高,但生产技术尚未过关,产品质量及其稳定性有待突破。对于农民来讲,以上处理秸秆的方式费时费力,影响农时,再加上部分基层政府部门没有将秸秆还田技术和到位宣传相结合,很多治理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仅仅是一种让农民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概念,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说,农民焚烧秸秆的直接原因,在于现行的一些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合算。其实,秸秆有很好的利用前景,如果我们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将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2.5吨/亩,增收180元/亩)。可以设想,如能转化陕西关中地区900万亩每年2250万吨秸秆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

  别让“饲草革命”演绎“芹菜事件”

  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记得今年夏天和秋天连续发生在西安阎良和长安等地的“芹菜”和“西瓜”泛滥事件。当时,因为种植户错误估计了市场的正常消费能力,在错位经营理念和引导缺失的影响下,一轰而上纷纷大面积种起芹菜和西瓜,最终导致市场供求态势严重失衡,结果被残酷的市场演绎出一幕幕触目惊心的“错位故事”。为此,有专家称,如果被陕西诸多企业看好的秸秆饲草革命一旦失控,未来几年,类似于阎良的“芹菜事件”必然会在秸秆饲草业悲情上演。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陕西推行秸秆综合利用的重头戏,除了秸秆直接还田外就是秸秆饲草加工——秸秆袋装微贮饲草加工技术。据在陕西率先实施此项技术的西安新天地草业有限公司老总田英申介绍,将秸秆挤丝揉搓加微生物处理,使之变成优质饲草,不仅使长期困扰我省关中地区的秸秆焚烧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农民卖秸秆亩均增收七八十元;加工成饲草后,每吨升值70元以上;饲草贮存期长达两年,解决了畜牧业发展冬春季草荒问题;并且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利用了农村闲散劳动力。更为诱人的是,该项目还能延伸加工出价值不菲的秸秆“营养商品草”,而且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因为1吨“商品草”最高可以卖到800元左右,利润几乎是200元成本的3倍之多。

  据了解,利益驱使,现在许多企业都打算上马这种秸秆饲草加工技术项目。目前为止,在武功、临潼、周至、兴平、咸阳等地已经陆续有企业开始使用此技术加工饲草。从眼前的情况看,这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秸秆焚烧带给政府的压力,但从长远考虑,一轰而上的局面必然导致这种秸秆“商品草”的泛滥,造成草业市场供求的严重失调。另外,“商品草”的质量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新的矛盾又会给政府带来更大的压力。与其这样,政府部门还不如从现在就着手做起,通过很好的引导和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使整个草业市场早早实现规范化,防患于未然。千万不能图眼前利益和便利,使刚刚掀起的秸秆草业革命重蹈阎良芹菜和长安西瓜今年烂市的覆辙。另外,政府部门在继续推行饲草加工和秸秆直接还田治理措施时,应该重视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范围,尽可能利用秸秆自身的特点培育秸秆工业化工程,实现产业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可以设想如能转化我省每年几千吨秸秆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能创建以秸秆为原料的新型生态工业,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秸秆生态工业四业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则农用生物柴油燃料、生物农药、秸秆有机肥、秸秆生物饲料等都是秸秆转化的产物,有望形成比传统“石油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秸秆工业化”遭遇技术难题

  记者采访了解到,秸秆能生产燃料乙醇,可作轻质墙板和复合仿实木门,还能生物发电,,同时也是“生物秸秆气”和秸杆生态板产品的最好原材料……如此看来,每年被种植户变着法子烧掉的小麦和玉米秸秆,其实浑身是“宝”,并非一些种植户所称道的无“利”可图。

  相关专家介绍,秸秆及木质纤维素的自然生态循环随时都在发生,但在经济上是一个无效的循环过程。我国对于秸秆的利用研究已有半个世纪,但秸秆转化过程机制尚不清楚、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具有秸秆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技术体系。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我们很难向发达国家取经。这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实行耕地轮耕制,秸秆直接还田或燃烧,因此他们对于秸秆的利用技术研究较少。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陕西,许多地方都曾针对秸秆先后开展过沼气发酵和秸秆气化。目前在沼气发酵中,不仅秸秆转化率很低,而且严重影响产气率,技术不稳定,实际上主要依靠家畜和高浓度有机废弃物生产沼气;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系统产生的燃气热值低、焦油问题严重、投资大、运转时间短、成本高,在陕西主要还是依靠国家政策补贴进行推广。目前,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陕西至今只有西安市户县的东韩村上马并延续了“秸秆气”的发展。但几年来还是经历因技术问题而带来的尴尬。1998年所用的秸秆制气设备,受技术缺陷因素的影响,投资70万元的设备使用到2003年的时候,就因为气量不足而“断气”。去年8月份,经多方调研和打听,又投资50万元购进新的秸秆制气设备,二次启动“秸秆气”工程。东韩村村支书史可训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现在新上“秸秆气”设备正式使用只有短短的一个月,现在看虽然一切运转正常,但后面到底会出现什么意外,谁也无法预测,毕竟这种“气化”技术有它不成熟的一面,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周至和富平两个1.2千瓦的秸秆发电厂,目前虽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但受技术因素影响,其成功的几率到底有多大,在全省顺利推广的可能性有多少,目前尚是一个未知数。

  据了解,国内对于秸秆的发酵乙醇和热化学液化也开展了部分工作。在秸秆发酵乙醇研究方面,主要沿用木材处理或淀粉发酵乙醇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昂贵的“完全”酸水解或酶水解,难以实现完全利用秸秆中的木质素、半纤维素和高结晶度纤维素的理想,生产成本高,难以适应工业化的要求。由此可见,秸秆及木质纤维素资源高效转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科技难题,现有技术的投资和成本均很高,距大规模经济实用尚有相当大的距离,需要进一步从基础研究开始寻找新的突破口。文/本报记者 李海涛 沉浮本报记者 郑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