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官司缠住医院纠纷缚住医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0:20 大连晚报

  搬去医院头上“三座大山”系列报道之1

  核心提示

  记者近日从某医院的一项统计数据上了解到,目前,日渐增多的医疗官司、铺天盖地的舆论误读、避之不及的巨额逃费成为如今医院最棘手的难题。

  据了解,这三大难题并不仅限于一两家医院,而是有其普遍性。一位医院院长对记者说,如今这三件难事犹如压在医院头上的“三座大山”。许多医院面临着部分医生不敢做手术怕惹上官司;一些医院面对“三无”(无证件、无家属、无钱)的患者积少成多的欠费逃费;在一些舆论非理性的解读下,医院成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唯一责任承担者,公众形象下降。

  近日,本报将推出《搬去医院头上“三座大山”》的系列报道,同时,也请广大读者发表好的建议与意见,为医患共同构建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进言献策。

  一脚站在手术台上,一脚站在法庭上

  官司缠住医院纠纷缚住医生

  ■首席记者陆彤实习生刘方园

  耳光打出的现实

  近日,记者参加了我市某区法院一个医疗纠纷的案件庭审。先不谈官司本身谁对谁错,就法庭的气氛来看,患方原告的气势早已占了上风。法庭上虽然有神圣的国徽、威严的法官、全副武装的法警,但患方却全然不理这套,指着被告方医生的鼻子谩骂不止。而被告医生书是没少念,但骂街的本事欠缺,一副灰头土脸的模样。官司的胜负还未分出伯仲,医生的对错也还无定论,可看现场形势,医生好似已输了官司。最令人愕然的是,就在法官对官司“斩不断,理还乱”宣布休庭时,原告席上一女士几乎是跳到被告医生面前,挥起胳膊向医生抡起耳光,医生眼镜摔在地上,几个手指印清晰地印在脸上,后被法警制止她才得以平息。

  相信每一个医生都不会希望自己的病人死掉,每一个医生都不能保证自己的病人能100%的治愈。所以,就在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还未鉴定出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法院还没有作出判决的时候,患方原告公然在法庭上殴打医生,相信每一位公正的人都会对此不满。

  得理也得饶人

  几年前,人们都说老百姓想打赢医疗官司很难。的确,老百姓一来不懂医,医生怎么说怎么是理,二来法院在受理医疗官司时往往需要医学专家作出医疗事故鉴定,而这些专家们又都与被告医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从2001年开始,老百姓打不赢医疗官司的局面发生了变化。

  2001年9月1日,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在此之前,处理医疗纠纷的依据是《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办法》规定医疗事故的鉴定机构由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的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而其鉴定的对象则是其管理的各个医院。有人形象地称这是“老子鉴定儿子”,公信力受到质疑。而新的《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内涵,将以往只有鉴定为医疗事故后患方才可起诉的规定,修改为只要患方认为医院存在医疗事故就可起诉,而且将进行医疗事故鉴定的部门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改为医学会,医疗事故的鉴定由医学会专家和法医专家共同组成。医学会拥有数百个医学专家,随机抽取专家参与鉴定,但前提是,参加鉴定的专家不得是当事人一方医院的专家,也不允许与当事人有亲属、血缘关系等瓜葛的有关人员参与。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规定》,更对医患纠纷中医院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举证倒置责任在医院。如医院拿不出其医疗行为没有过错或过错与发生的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的证据,就得承担对自己不利的结果。举证责任倒置,患者可复印病历,要求封存病历。《规定》和《条例》的出台,使患者对打官司的期望值高了,要求赔偿的额度从几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其中不排除有人带有碰运气的心理。

  据了解,近两年间,我市各级法院受理的医疗纠纷的案件日趋增多,某区级法院近两年受理医疗官司百余起。我市某大型综合性医院,仅今年一年就收到法院起诉书10余份。一位资深的法官认为,《规定》和《条例》的出台向患方倾斜是对的。但患方也要理性对待,合理利用法律不能什么事都去打官司。如今患方胜诉率高了,尤其在调解案件中,患方胜诉增多,有些其实是医院实在抗不住纠缠,花钱买清净的结果。这打不完的官司,真像山一样压得医院喘不过气来。

  专家的忧虑

  我市某医院医务部的一位人士对如今医患之间的这种局面表示担忧。他说,从广义上讲,医疗官司增多对广大患者并没有太多好处。医生从收到起诉书到结案,一般都要一两年时间。其间,频繁的出庭、纠纷、恐吓、威胁甚至被打,有的医生认为自己尽心尽力对待患者,可医学领域的不可琢磨性使病人最终去世,之前医生对患者的所有好处都被抹杀。在对待其他患者时,医生在热情、感情、责任等方面都不免大打折扣。

  有位医生在帮女儿填高考志愿时,坚决不考虑医学院校。原因是作为医生他感触太深。毕业后医学本科生几乎找不到好的工作。考研吧,3年研究生读完就算有幸进了医院,接下来的就是夜以继日的值班、手术、出诊,病人时刻揪着当值医生的心,精神高度紧张。再遇上如今的医疗环境,原来的白衣天使一夜间似乎变成了“白狼”,医患失信,病人就诊时随时记录甚至携带录音笔、小型摄像机等。医闹、“黑社会”、患者不停地闹医院、闹医生。就在一个月前,居然有40余人“扫平”了某大医院的急诊室,见穿白大褂的就拳打脚踢,造成医院急诊室休诊一天的局面。医生的处境差,尊严没了,安全无法保障,有的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法庭恐惧症

  我市一位外科医生告诉记者,如今进了手术室,就意味着一只脚站在手术台,另一只脚就站在了法庭上。手术稍不顺利,家属轻则要封病历打官司,重则纠集人围攻医院。所以医生只能是明哲保身,有风险的手术不做了,有麻烦的治疗能推就推。我市一位资深的知名医学专家对日前的医生队伍作出公正的评价。他说,如今在医务人员队伍中的确存在一些收红包、吃回扣、责任心、上进心不强的医务人员,但这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医生都是在兢兢业业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因为他们在为病人治病的同时,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在进一步提高,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几乎没有一个医生不想治好病人的病,有时欠缺的是水平、经验还有医学的不可预知性。

  市卫生行政部门一位负责人认为,搬去医院头上“医疗官司”这座大山的主要症结还是在“医患互信”上,医患之间没有了信任,患者对医生的所有处置都抱有怀疑态度,一旦出了问题,牛角尖就越钻越深,而医生对患者也不乏多加提防,在处置过程中总想着一旦出现问题,患者会不会找麻烦,所以为病人治疗时缩手缩脚,胆战心惊。“信任缺失”使医患矛盾日趋激化,随之而来的就是打官司、上法庭,搞得脸红脖子粗。

  希望有多远

  在采访中,许多医生和患者对如今的医患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他们认为,医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性,患者及家属的理想化期待与非理想化的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尽管医患双方的主观愿望都希望病人赶快好起来,但医生仍然对很多疾病束手无策。医生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和无法避免的意外。但是,医患之间更应该有共同之处,就是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所以医患应该是一种协作关系,伙伴关系,应该成为维系生命的同一战壕的战友。

  如今提到医疗纠纷,无论是医患双方还是相关部门都感到头痛,医院和医生因不被理解而倍感委屈,患者因讨个说法太难而异常愤怒,卫生行政部门常常被认为不作为而觉得有苦难言,而司法部门因遇到不少法律障碍而显得爱莫能助。在采访中,许多人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和医疗纠纷上升,原因绝不仅仅局限于医患双方,它涉及医疗体制、医改、政府职能等深层次的问题。如何化解医患矛盾?医疗卫生机构、老百姓、社会保险部门、药品管理部门、药械企业、物价部门、媒体等全社会都应有责任和义务让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趋于缓和,走向良性循环,尽早找回缺失的医患互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