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 小镇变身农科新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5日05:23 三秦都市报 | |||||||||
城市名称:杨凌 城市美誉:“农科城” 历史沿革:“青蛙叫,蚊子咬,每逢下雨无处跑。”这是人们对过去的杨凌的描述。杨凌,过去只是一个人口不足3万人的小乡镇。如今这里已经变为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
巨变来自1997年杨凌示范区的成立。定位杨凌示范区的主要任务是: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需求出发,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农牧林草优良品种以及旱作和节水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先进技术;通过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发展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要求在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城镇化、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和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旱作农业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对外交流与合作、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九个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发挥示范作用。由此,杨凌开始跨越式大发展。 目前,入区注册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5家,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4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5家,民营科技型企业57家。国内上市企业1家,境外上市企业3家。形成了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四大特色产业。 杨凌示范区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食品加工业形成一定规模,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杨凌环保农资产业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秦丰农业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建设的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次。每年示范效益超过50亿元。 “农高会”实现4个转变 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以下简称“农高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农业科技盛会。 据不完全统计,13年来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国内外涉农企业,农业科教单位和中介机构以及108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观;项目投资及技术和产品交易额累计1255亿元;在农、林、水、牧、农机等方面的高新技术、实用技术及其产品的展示交流、交易中取得了积极成果。举办的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活动,培训、咨询人数超过35万人次。13年来,农高会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加快发展,实现了4个转变: 区域性向全国性转变 展会规模实现了从区域性向全国性的转变。农高会创办之初,主办部委仅科技部一家,从第七届开始主办部委逐步增加到17个;参展参会客商由以省内各市为主,扩大到以陕西周边省份为主,再扩大到全国各地及国外境外部分地区;参展项目也由最初的以省内各市为主,发展到充分体现全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业高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及其产品,实现了良性发展。参展单位从首届的37个代表团发展到第十三届的国内外1000多家单位和企业参展参会;展示交流的科技成果从首届的1600余项发展到第十三届的5000多项;参会人数从首届的12万人次发展到第十三届的135万人次。目前,农高会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人气最旺的综合性大型农业博览会。 单一展览向多层次交流与合作转变 展会内容实现了由单一的展览展示向多层次交流与合作的转变。前几届展会主要以展览展示种植业领域的新技术和新品种为主。组委会在充分听取主办部委意见的基础上,适时增加了论坛演讲、交易洽淡、评奖评赛、咨询培训、科技书市等适合不同参会群众的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展会内涵。从第十二届开始,农高会又采取举办“会中会”的方式,加强与国际专题会议的合作,成功举办了“2005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和“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周”等重大国际性活动。农高会已实现了专家与农民、企业与专家、企业与农民、省内与省外、国内与国外等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博览型向效益型转变 展会效果实现了由博览型向效益型的转变。农高会发展之初,主要突出农业科技成果的展示。组委会把展团布展和专业布展结合起来,突出专业布展。设置了农业高新技术与国际交流展,农业创新与推广展,种植、农资、农产品及加工展,畜牧业展,农业机械展,种苗林木展等,使展会更趋专业化。同时加强专业人士邀请,推出“预约登记,上网公布,现场报到,免费参观”的新举措,设置专业交易时段,举行投资贸易洽谈会、成果发布会、产销洽谈等活动,促进展览展示和交易洽谈取得实效。农高会促成的项目洽谈、技术成果及产品交易总额由首届的7.3亿元发展到第十三届的198.8亿元。 政府组织向市场运作转变 办会形式实现了由政府组织向市场运作的转变。按照“政府推动下的市场化运作”的办会模式,农高会由过去单纯依赖政府资金投入,逐步走上了政府适当补贴与“以会养会”相结合的道路。 文/ 本报记者 张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