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齐唱《彩云追月》共舞《爱我中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7日06:58 深圳特区报

  齐唱《彩云追月》共舞《爱我中华》

  40个粤剧社团800演员为深圳市(罗湖)首届粤剧节演绎精彩粤韵

  台上是唱念做打,样样精彩;台下是如痴如醉,叫好连连……昨天,深圳市(罗湖)首届粤剧节在罗湖会堂拉开序幕。婉转的粤韵,悠扬的唱腔,为深秋时节的鹏城增添了一
份朦胧诗意的美;庞大的规模,深远的影响,让本次文艺盛会成为深圳粤曲艺术发展中的一块里程碑。

  正如本届粤剧节组委会主任、市文化局局长陈威和罗湖区区长鲁毅在开幕式上所说,本次活动,为深圳市民和粤剧粤曲发烧友搭建了一个欣赏广东特色文化的一个大看台,为中外粤剧届的朋友提供了展示、学习、交流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平台。随着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宣布开幕,深圳的粤剧粤曲爱好者们迎来了期待许久的盛会。

  多家海外社团力捧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如今,具有独特魅力的粤剧粤曲艺术更具风韵,越来越受到全球华人的热爱珍视。深圳首届粤剧节于11月16日至11月19日在罗湖区举行,已有来自7个国家,15个地区,近40个专业、业余粤剧社团参加,参演人员约800人,可谓规模庞大。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粤剧节吸引了12家海内外社团近30名粤剧发烧友前来参演,分别有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英国共和协会文娱曲艺组、英国华人曲艺研究会、法国广东粤剧社、丹麦华人长春会粤剧康乐社、加拿大多伦多国旋雅集曲艺社、新加坡广东粤剧社、澳洲悉尼弘扬粤剧协会、香港金枝玉叶曲艺社、澳门穗澳红船剧艺馆、亚洲(澳门)国际公开大学及台湾锦绣曲艺团等12家社团。他们将在本次粤剧节上表演《凤仪亭》、《斩经堂》、《新霸王别姬》等粤剧经典曲目,演绎出他们情系中华文化的殷殷情结。

  在采访中,特地从法国赶来参加本次盛会的欧洲粤剧研究会联合总会会长彭溢威告诉记者,“我们千里迢迢地赶来,发现这次活动没有让我们失望,深圳对粤剧粤曲的发展非常重视,活动规模很大,让我们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和切磋。”台湾锦绣曲艺团的总策划邝少真也表示,粤剧的发展需要文化土壤,而深圳市对该剧种的强力支持,为其发扬壮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名家云集领导关注

  昨天的粤剧节开幕式可谓精彩纷呈,深圳粤剧团的粤剧歌舞《爱我中华》点燃了大家的爱国热情,海内外粤剧社团同唱一曲《彩云追月》让人回味无穷。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曲梅花奖得主琼霞,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曲梅花奖二度得主冯刚毅等名家,分别演唱了各自的拿手好戏,如《红梅记之见判》、《风雪夜归人》,其细腻传神的表演、准确优美的唱腔让台下的粤剧发烧友们大呼过瘾,喝彩连连。虽然年幼却技艺超群的7岁小童何子豪和向西小学11岁的林秀清同学分别表演的《劈山救母》和《穆桂英挂帅》,让粤剧爱好者们欣慰共赏粤剧接班人的风采……名家荟萃、新秀辈出,让人目不暇接。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粤剧节突出粤剧文化的专业性与业余性、动态演出与静态展示相结合的特征,同时增强海内外专业、业余粤剧工作者的联谊。其中专业团体有深圳市粤剧团,该剧团曾培养了两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冯刚毅、广东戏剧演艺大赛金奖、红线女艺术传人苏春梅以及荣获全国戏剧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文化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的优秀花旦卓佩丽,并先后编演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情系“中英街”》、《驼哥的旗》还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业余团体则有我省著名农村专业剧团——深圳市万丰粤剧团,该团的《一件羊皮褂》、《茅洲桥》分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金奖、中国人口文化奖金奖……专业和业余同台演出,让粤剧这博采粤语地区戏剧艺术众家之长的剧种,在碰撞和交流中迸发出新的活力,更显魅力无限。在采访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教授对本届粤剧节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南国红豆”已经享誉全球,也是国家刚刚宣布的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举办粤剧节意义重大,说明深圳人很有眼光。省粤剧研究中心副主席潘邦榛告诉记者,本届粤剧节对于繁荣深圳的粤剧发挥了很大作用,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爱好者前来切磋交流,让粤剧更有凝聚力。

  同时,本届粤剧节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得到深圳市一些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心支持,有几位老领导还担任了本届粤剧节的名誉顾问、名誉主任,此外,省市一些老领导和专家也亲临现场指导,共品这一艺术盛宴。

  “南国红豆”香飘鹏城

  粤剧粤曲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目前全世界已拥有3000万的发烧友。那么,这一海内外华人喜爱的文化艺术,在深圳获得怎样发展呢?

  2004年9月底,深圳市粤曲粤剧学会在南湖街道成立,众多散落在民间的粤剧爱好者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学会会长陈志超告诉记者,学会拥有会员300多名,下属社团29个,分布在罗湖、福田、南山、宝安四个区。成立以来,学会在市区文化部门和南湖街道办的支持下,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举行“首届罗湖桥杯粤曲大赛”,参加“广东曲协杯”大赛,创设“粤曲大家唱”和“小小粤曲班”,举办“罗湖区粤剧艺术节”,召开“学术发展研讨会”,举办粤剧粤曲知识讲座等。

  去年9月,“罗湖区粤剧艺术节”隆重推出,并在街道巡回演出,这种“民间组织,政府推动”的方式,调动了粤剧爱好者的积极性。罗湖区文化公园还创建了粤剧台文化阵地,文化公园粤剧台面积达到400多平方米,已演出粤剧1800场,观众约60万人次,不但吸引不少港澳粤剧发烧友,还丰富了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罗湖区向西小学的“小小粤曲班”在全国屡获大奖,粤剧粤曲的新生力量不断涌现。

  此外,深圳的其他几个区也同样拥有许多发烧友,在宝安几乎每个街道都有自己的粤剧粤曲团体。经过多年孕育,深圳已形成蓬勃的粤剧粤曲文化,每天都有众多的发烧友前去粤剧场馆消遣,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聚在一起“听乡音、品乡曲、叙乡情”,也让“南国红豆”香飘鹏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