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团1个月传至20余城市 首倡者选择隐退(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04:03 新京报 | |||||||||
沈阳街头“抱抱团”成员手持“拒绝冷漠”的牌子与陌生人拥抱。李双琦 摄 □本报记者 吴珊 北京报道 长沙的抱抱团组织者澄宇有一个勇敢的计划,12月初,他将带领10个成员去医院拥抱艾滋病人。 “比起我们已经拥抱过的拾荒者、流浪儿,他们更需要温暖。”澄宇说,这次行动,
10月下旬,抱抱团在长沙首现,1个多月里,它在全国20多个中心和省会城市孕育成形,并继续向新疆、延边、福州等偏远地市蔓延。 与此同时,长沙最先上街的抱抱团六人组却选择了悄悄隐退。一些上过街的抱抱团也开始演变为义工组织,一些商业机构开始参与。 “当抱抱团变得越来越流行,开始走向变形的时候,我们就该离开了,我们希望保留最初走上街头的单纯。”最先上街的六人组成员王凯说。 “首倡六人组” “像是一层硬壳突然间被捅破了。”第一次看到曼恩“FREEHUGS”的视频,王凯说自己在刹那间感到人突然变得好单纯。 10月18日晚上,他的好友、在长沙一家广告公司担任策划总监的“才子豪”在一个网站偶然看到了这段视频,把它传给了王凯、杨莹、小春、苏漾等人。 澳洲人曼恩站在悉尼街头与陌生人拥抱,他解释自己的行为时说,每天都有机会遇见许多陌生的脸孔,大家目光接触时大多都带着警觉、排斥,甚至敌意,但是,只要有一个人与他拥抱,就会带动旁边经过的五个路人脸上的微笑。 “社会发展得越来越快,人和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人的内心隐藏得越来越深。”24岁的王凯说,自己从学校出来不久,却已经感到自己变得很沉重,这是视频刹那间打动他的地方。 王凯和他的朋友们决定把这个澳洲小伙儿的创意复制到中国,新西兰回来的平面设计师ELLE知道这个消息后加入了团队,第二天就设计制作了两块手牌,上面写上了中文字“抱抱”、“来自陌生人的关怀”和“拒绝冷漠”。 10月21日,才子豪、王凯、杨莹、小春、苏漾和ELLE来到了长沙黄兴路步行街,向路人举起了手牌,做出拥抱的姿势。“抱抱团”的名称和“抱抱”等口号也从这里发源,这六人也被称为“首倡六人组”。 “首倡六人组”出生于1980-1984年,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上网,喜欢泡论坛和用Q群交流。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他们,做着传媒、设计或IT等职业,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身上几乎集中了各地抱抱团组织者的特征。 “首倡六人组”的活动视频很快出现在天涯、猫扑、Youtube等网站上。他们拥抱到第一个路人的时候,视频画面突然从黑白变成了彩色。 这让在郑州读大三的王帅差点掉下泪来,他想起了和自己冷战多年的父亲,“我希望他能看到这个视频,下次见到他的时候,我会去抱他一下”。11月11日,王帅组织了郑州抱抱在二七广场的街头活动。 “抱抱”江湖 10月21日,长沙;10月28日,北京、杭州;10月29日,广州、西安、南京;11月4日,上海、武汉、成都、福州;11月5日,昆明、苏州;11月11日,沈阳、郑州;11月12日,深圳、贵阳…… 在一个月时间里,街头抱抱团像是开始了一场城际人体接龙游戏,它在中国传递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大多是看了长沙的视频之后,北京的“熊猫”和“火星”、上海的EBI、广州的夏之荷、沈阳的“左手”、郑州的王帅、西安的“黑咖啡”、成都的“狐狸”等,分别建了自己的Q群,开始筹备本地的街头抱抱活动。 在第一次上街之后,各地的抱抱团Q群里的人数都由几十人激增到几百人。抱友开始形成以Q群为基地的小圈子,一个城市的趋向于集中活动。新的视频不断在网站上出现。 每个上了街的抱抱都经历过最初的等待。“最初的一个小时,只有一两个人跟我们拥抱,到后来,一分钟能有五六个人接受拥抱。”王凯说。 为了避免“冷场”,王帅最初在郑州组织“抱抱团”时,专门找来了两个大学同学当“托儿”。他还有个挺孩子气的想法,“河南人给外省人的印象不好,我想通过自己的宣传,让外省人知道河南人很热情”。 在沈阳,“左手”连续被六个路人拒绝了拥抱后,仍旧回绝了想上来做“示范拥抱”的妻子。“我想了解人们最自然真实的想法。”直到第七个路过的中年男人,在听了“左手”的解释后接受了拥抱。 在近40分钟时间里,“左手”共拥抱到了十六七个路人,主要是年轻男性和中老年女性;十一二个拒绝了,年轻女性和中年男性居多。 20多个参与者在40分钟里拥抱到了300多个路人,在寒冷的沈阳街头,兴奋的抱抱们最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