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区卫生中心咋成了输液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0:47 大连晚报

  我市一家社区卫生中心坐满了输液的病人,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大多数患者都是感冒发烧,到大医院看过再回来打吊瓶

  社区卫生中心咋成了输液室

  ■本报记者唐榕

  近日天气转凉,市内一些大医院门诊感冒患者增多,许多人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儿童医院的患儿多半是专程打车前来诊病。感冒发烧是再普通不过的小病,患者为什么不到家门口的社区卫生中心,舍近求远来到大医院排长队看病呢?

  在临街的一家社区卫生中心,透过大落地窗可以见到其中的10张床位和四周的沙发上躺满和坐满了输液病人。可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除几个老年慢性病患者外,大多数患者都是感冒发烧,到大医院看过门诊,在那里开了药后再回到这里输液的。

  记者在某社区卫生中心门前对10位不同年龄段的过路行人进行调查,这10位市民对于“什么是社区医院”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打疫苗的地方;有的说是个人承包的医院;还有的说是街道的卫生所。其中6人从未到社区卫生中心看过病,5人认为社区卫生中心可能就是私人诊所。可见市民对社区卫生中心的认知度、信任度不高。

  多数人看病相信大医院

  在欧美国家,90%的病人都到社区医院看病,只有10%的人得了大病,才不得不到医院去看。可在记者随机调查的10人中,只有1人表示愿意先到社区卫生中心看病,其余9人异口同声说:“还是大医院靠得住,在那里看过才放心。”

  “大医院的医生都是科班毕业,听说还有不少硕士、博士,他们看的病人多,也有经验,让人放心。另外,大医院的检测仪器也先进,可靠性高。”一位受调查市民说,如果是家中老人和孩子得了病,那还得上大医院。如果大医院的医生诊断认为没大问题,只需要输液,他再拿药回社区卫生中心。

  从调查的情况看,与这位市民有相同观点的人占大多数。他们把社区卫生中心当成家门口的大输液室,而并不将其看做医院。

  社区医护人员水平遭质疑

  张小姐为了不影响工作,将医生交代的每天两次输液安排在清晨和晚上。可自从在社区卫生中心接连白挨了几次扎却扎不进去后,她就设法躲着那位护士。可越怕越躲不过,只好硬着头皮让人家“练手”。

  一位每天抱着孩子从甘井子打出租车到儿童医院给孩子打吊瓶的母亲说,她就是被社区的那些护士扎针扎怕了,宁可花上比药费还贵的打车钱,也不愿让生病的孩子再受罪。

  吴女士不慎被玻璃划伤了手,慌乱中打出租车来到一家大医院缝合。大夫告诉吴女士不用跑那么远到医院换药,就近在社区卫生中心换药即可。可吴女士只在社区换了一次药就不愿再去了,因为那里的医生连简单的包扎都包不好,回去睡了一宿觉,绷带就掉了。

  “老慢病”涌进大医院

  两年前,医保将五种老年慢性病(简称“老慢病”)集中在各社区卫生中心治疗管理,可由于一些“老慢病”人感到定点不方便,对社区卫生中心的个别医护人员不信任等原因,对这种模式有意见。于是,医保不再将“老慢病”定点在社区,而是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单位,大多数“老慢病”人就此离开了社区卫生中心。

  每逢春秋两季,一些“老慢病”人都习惯于用一些稀释血脂之类的药,俗称“通脉”,以往都在社区卫生中心进行,可医保定点放开后,许多患者选择住院“通脉”。一名老患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住一次院要花四五千元,“门槛费”及自己负担部分算起来也就一千多元,其余两三千元都是医保承担,除“通脉”外,还可全面检查一下身体;而在社区办家庭病床,医保只承担一千余元。因此,住院比在社区治疗合算。

  “双向转诊”缺少接口

  国家卫生部要求,在社区卫生中心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一般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卫生和健康问题要在社区得到解决,社区卫生中心发现急重症、疑难病人,要尽快转送至上级医院。可这种“双向转诊”在实际操作中缺少接口。

  据一家社区卫生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每周都会向上级医院转诊五六位患者,大多是心脑血管病发或急腹症,可社区卫生中心出具的转诊单并未起到特殊作用。这些上级医院对社区转诊过来的患者与一般门诊、急诊病人一视同仁,不能提供比普通门诊患者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按照“双向转诊”的要求,重症患者在康复治疗期,上级医院应送回社区卫生中心,可许多医院不将医保定额用完,不愿放患者出院。这些重症患者由于在医院用去了高额的治疗、检查费用,甚至有些是不必要的检查费用,出院回家后已无力承担康复费用。这种社区只向上转,医院不肯向下转“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是难以实现真正的“双向转诊”要求的。

  需要全社会扶持

  “在发达国家,人们是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病情稳定后再回社区康复治疗。所以在国外很少见到像我们国内这么多‘老慢病’致残、致瘫患者。可咱们市民的观念正好相反:大病小病都上大医院,钱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出院,出院后连后续的治疗费用都没有。我们在抱怨医药费用居高不下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健康观念。”一位“海归”人士感慨道。

  社区卫生中心不是普通的民营诊所,除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外,还协助政府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为了完成上级疾控中心对糖尿病、高血压的监测,社区医生要逐个入户对社区患者展开调查;社区公共场所,包括居民楼道要定期消毒,社区医生要背着消毒桶走遍各个角落;为减少“老慢病”的发生、发展,社区卫生中心要向居民发放宣传材料和健康饮食配方等。

  与大医院相比,社区医生有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对大病早发现。据介绍,政府投入解决公民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政府投入社区,它对人群健康素质提高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近日西岗区各社区卫生中心得到了五六万元的政府补助,虽然与各中心的期望有一定距离,但他们也深受鼓舞,纷纷表示,“全市200多万人口,即使按每人5元钱的补助标准,全年也就是1000多万元,可能就是大医院购进几套设备的钱。如果能将这笔费用投入社区,市民将会大大受益。那时,社区卫生中心就不再只是居民的输液室了,而是真正成为居民的健康‘守护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