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思父泪千行尽孝要趁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2:03 沈阳网-沈阳日报

  11月27日,“《2006,谁帮助了你?》岁末感恩行动”收到一封特殊的书信———信里讲述的事情一直追溯到58年前。一位老人揭开自己心上那块早已尘封的伤疤,捧出一滴愧疚的热泪,一颗永远无法实现的感恩之心……

  老人叫苏鸿启,原名苏国卿,是一名离休老干部。50多年前,他叩别父亲,随校迁移,前往当时国民党统治区继续求学。没想到,这一别竟成了父子之间的永诀,留给苏老的
是一生的痛苦和负疚。

  原信摘录:

  读了贵报的“岁末感恩行动开栏语”,一段封尘的往事让我反复思索着人生的凝重。年终岁首,“小者得岁,老者失岁”这句古语涌上心头。我已是木华之年,想把尘封50多年的心痛事说出来,为青壮者诫:趁太多的懊悔还来得及弥补,赶快拯救自己吧,以免日后痛悔!

  我的父亲一生遭遇三次巨变。第一次,他正值壮年,事业也红红火火,不幸我的母亲去世了。那时,我刚刚两岁,是一个“不知母殁还相呼”“但知饼在手,哪知母已亡”的童娃。父亲怜念我们姐弟,曾对姐姐说:“找一个新妈妈,好不?”我不懂这话的意思,姐姐则哭泣着说:“我怕。”从此,父亲放弃了再婚打算,信守终生。(看到此处,一个慈父形象跃然纸上,记者泪也潸然。惜哉!还是童娃的苏老还未能体味父亲的深恩。)

  第二次巨变,是“九·一八”事变。父亲所开的两处商号被抢劫一空,从富有顿时变成赤贫。父亲是伟大的,他调整心态,“穷达两由之”。他常年孤身,经营小本生意,一直维持到送走了远嫁他乡的女儿,供我住校读中学。(此时,苏老有心帮父,却无能为力。对慈父恩情,他只能藏于心间。)

  第三次巨变,是我前往当时国民党统治区读大学。哪承想,父子一别竟成永诀。58年前,战火烧得正旺。我叩别父亲,踏上求学之路,随校迁移,最后流浪到平津。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学潮此起彼伏,100多名东北流亡学生遇害的“七·五惨案”更是震惊全国。消息传至家乡小镇,父亲托人打听我的情况。这个人并未见到我,回去竟对父亲说:“我找遍沈阳的大学,说你儿子苏国卿不在了。”此话如重雷,把父亲击倒了。当年深秋,父亲带着失子的绝望,离开了人世。(老父误信传言伤心而亡。苏老尽孝之心,竟不能实现。)

  我们父子相依为命多年,他艰苦供我读书,垂老之年、临终之时竟不知儿之去向。这是怎样的凄凉、惨痛和悲哀啊!而我,父老不相伴,父病不知日,父殁不知时,父墓不识处,连遗像都未保存……为人子者,有这样的吗?罪!罪!!罪!!!(负疚之心,力透纸背。)本报记者伏桂明实习生刘飞

  记者感言

  关爱父母,马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一份无从表达的感恩之心竟然尘封了至少58年,成为苏老先生一生的难言之痛。

  如今,我们的国家远离战争,繁荣富强,社会和谐而稳定。报答父辈的养育之恩,每一位子女只要想,每时每刻都能做到。但现实是只知伸手向父辈索取的“啃老族”队伍在不断扩大。而苏老先生之所以要将几十年来撕咬他的愧疚,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是因为看到一些“啃老族”感恩之心的缺失。他希望,“啃老族”要多想想父母,多照顾一下父母,不要像他那样想尽孝而不能。他还希望,“青壮者”不要此时忽略父母,而到父母逝去后落下无穷的遗憾和忏悔。报答、关爱父母,从现在开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