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荔园小学:岭南教坛新一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04:29 深圳特区报

  经过25年的奋发努力,从建校时仅有的三层教学楼发展成为拥有两个校区和一所外国语小学的现代化省级名校

  荔园小学:岭南教坛新一枝

  今天,是庆祝我市的重点学校荔园小学25岁华诞的日子。荔园小学(原深圳市第五
小学)创建于1981年9月,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而崛起、与年轻的特区共同成长的现代化省级名校。荔园没有骄人的悠久历史,却较好地诠释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荔园25年的办学之路,从一个侧面见证了特区小学教育从起步、发展到成熟、辉煌的历程。

  位于福田中心区的荔园小学,经过25年的奋发图强,从建校时仅有的三层教学楼,发展成为拥有南北两个校区和一所外国语小学、具备立体式办学规模的岭南名校,跻身全国名校600强,实现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在鹏城市民中广有口碑、享有盛誉的一颗璀璨的教育明珠。

  近年来,该校在高素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锻造了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确立了“把学校建成具有优质教育、优良校风、鲜明特色的现代化一流示范学校,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卓越、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荔园的园丁们不断探索,办学效益频享社会赞誉,学生素质得以普遍提高。

  25年前,特区建设的炮声吹响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三面乱葬岗、一面烂湖塘的通新岭,有一座崭新的三层教学楼,在黄水四溢、尘土飞扬中拔地而起;近20位教育拓荒者来到这块充满希望的热土,在那简朴的教室里,面对着第一批特区建设者的后代,翻开了荔园小学发展的第一页。

  25年来,荔园小学沐浴着时代的雨露,经受了改革开放的风雨洗礼,取得了一个个教育的奇迹,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在一批批勇于奉献、敬业爱岗的教师耕耘下,荔园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市领先,在市民中有着良好的信誉度。淳朴的校风、求实的学风、严谨的教风,使荔园小学成为鹏城教育界的一面旗帜。多年来,荔园小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国名校六百家”;被授予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深圳市“巾帼文明岗”、“文明单位”、“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师德师风先进学校”、“园林式花园式学校”,获得市政府授予的“办学效益奖”。

  新课改扎实推进教学质量独树一帜

  近年来,在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名校长邬丽萍的带领下,荔园小学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同时又不盲目跟风、不一味追随新潮的教育新路。尤其是在2001年的新课程改革中,荔园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探索出一条以人为本、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校本教研为主要载体、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课改之路。

  荔园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教育的优质化,有利于办学特色的鲜明化,有利于教育品牌的卓越化,树立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荔园人坚持多年来教学中的优良传统,抓好教师基本功的锤炼,狠抓常规教学。一是通过期中考试等形式进行教学质量的阶段验收,二是把教学常规落在实处,采取课堂拾贝、教学反思、校园论坛、个性化作业等有效措施,完成好小学阶段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面对教育界涌现的种种新潮和热点现象,荔园小学能够清醒地在扬弃中前行,以培养人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坚决不搞无效的轰轰烈烈,坚持扎扎实实求发展,使新课改顺利、深入、有效地得以实施。

  荔园开展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如《发达地区素质教育的研究》、《学习型家庭的构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等;其中,邬丽萍校长主持的课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在全国教育科学“九五”重点课题研究中获一等奖,为新课改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

  荔园小学新课改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给青年教师压担子,有效地开展“荔园杯”系列基本功竞赛、课堂教学比赛、评课比赛,同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促进他们的进步。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荔园创造性地开展了名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面向全体教师开放名师的所有课堂,对新课程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福田区落实两个常规课堂教学评比中,学校教师上课的优秀率名列前茅,在福田区小学“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课堂教学团体赛中,学校获特等奖。

  学生能力全面提升频获大奖好评如潮

  通过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培养,能力得到提升,从荔园毕业的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学习能力,普遍得到所升中学的好评。荔园培养的学生在每年市重点中学考试,如升入深圳中学超常班、升入市外国语学校,人数均名列深圳市前茅,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自1996年至2000年,荔园连续五届获得全国英语知识竞赛一等奖;陈骋同学在2003年深圳外国语学校招考中,获全市总分第一名;今年11月18日,荔园学子李文轩、王祺伟摘取了国际数学与科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银牌与铜牌;近年来,贾嘉、王澍璟、刘思悦、卢靖瑜、俞越、陈东东、吴梓华、余冰明等同学相继获得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深圳赛区金奖、全国比赛铜牌、香港保良局“世界杯”小学生数学邀请赛金奖、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等奖,等。

  为贯彻教育部“减负”精神,荔园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教改方案,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每年五月开展一次以培养和展示学生个性才能为目的的大型综合活动——快乐成长展能活动,活动主题包括环保教育、小主人教育、关爱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等,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开发,成为荔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品牌。

  近五年来,经过荔园人不懈努力,荔园小学获得各种国家级奖项270项、省级65项、市级677项、区级410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市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荔园小学的发展,对学校取得的教学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荔园为全市各小学带了一个好头,许多市民想方设法把孩子送进荔园来读书,就是冲着荔园扎扎实实的教学风气而来,就是想让学生享受到一种优质的教育。2001年,荔园南校区教学楼由三层扩建为六层,被列为深圳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市领导认为,就是要把荔园办成拥有一流的领导、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设施的现代化名校,让老百姓更满意。

  “德育”“艺术”双花并放特色教育成为品牌

  长期以来,荔园小学秉承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双语教学、德育教育、艺术教育、国际象棋、书法绘画、形体教育等方面形成了办学特色,取得了很好的办学效益。

  荔园的德育工作形成了特色。在少先队工作方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推行体验教育,每学期开展一个主题活动。大队部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此外,还开展了红领巾读书读报、社会调查、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讲座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活动。荔园学子参加了1997年香港回归大型活动;参加了庆祝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的大型活动,在邓小平塑像揭幕仪式上,为塑像献花;给航天英雄杨利伟献鲜花,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使思想素质得到锻炼和净化。

  荔园加强德育环境建设,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通过座谈会、家长会、家访等形式,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来。荔园学子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行为举止,学校被评为福田区“行为规范先进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两次获得“全国红旗大队”称号,多次获得“深圳市十佳少先队大队”的荣誉称号。

  荔园将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一方面,深入开展艺术教育研究,开展美术、音乐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将书法纳入校本课程,使学生在艺术课中不断提高艺术素养;另一方面,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为学生提供了开掘潜能、展示才艺的空间。

  荔园有合唱、舞蹈、古筝、管乐、书法、儿童画等20多个兴趣小组,每周都坚持开展活动。艺教活动的普及,使该校培育出一批有艺术专长的学生。校合唱队参加全市中小学生合唱节连续三届获得一等奖,被评为深圳市的“模范团队”;校舞蹈队获得德国弗莱堡国际青少年芭蕾舞比赛少儿组一等奖、连续三届深圳市少儿花会比赛金奖;舞蹈《天天向上》和《阳光花季》分获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花会金奖、第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古筝齐奏《英雄们战胜大渡河》也在第六届深圳市少儿花会上获金奖。学校还获得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组织工作奖,被评为“深圳市少儿艺术工作先进单位”。

  荔园从1998年起在低年级开设国际象棋课,充分发挥国际象棋的教育功能。学校配有一套国际象棋教材。每年举行比赛。目前,国际象棋教育已成为该校的品牌,普及率达百分之百。2003年,学校被教育部、体育总局命名为首批全国国际象棋传统学校,被福田区教育局、体育局命名为福田区青少年业余三棋训练基地。在深圳市中小学生棋类比赛中,获中国象棋(团体)小学组第一名;2004年该校领头举办了首届福田区小学生三棋赛,并取得了三项单项团体冠军以及三棋团体冠军。

  荔园的形体教学也颇具特色,在全市少儿健美操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勇立潮头唱大风。荔园小学25年的艰苦创业,成绩辉煌。面对新的时代,沐浴科教兴国的春风雨露,感受特区教育改革的汹涌波涛,荔园人深知自己的使命是开拓、发展和创新。荔园人深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荔园小学这艘充满生机活力的航船一定能够载着荔园人的教育梦想,借25年校庆的强劲东风,在教育教学改革的碧海蓝天处,乘风破浪,再铸辉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