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2006年世界艾滋病日专题 > 正文

患艾滋病夫妻接听热线宣传防艾知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30日07:31 潇湘晨报

  

患艾滋病夫妻接听热线宣传防艾知识

  

患艾滋病夫妻接听热线宣传防艾知识

  两名

艾滋病感染者和防艾专家一同做客本报,读者的关爱让他们感动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岳瑾 刘少龙 实习生王芳凯

  在本报接热线的空闲时间,田砾仍不忘抚摸丈夫的脸,互相关心之情溢于言表。图/记者殷建军

  田砾和丈夫陈勇军将手放在一起,认真地接听本报读者的热线。 图/记者殷建军

  12月1日,是世界防治艾滋病日。昨日上午,两名艾滋病感染者陈勇军(化名)、田砾(化名)与专家一同做客本报,接听本报读者打来的电话。“像艳遇、吸毒这样的侥幸心理千万不能有。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为普及防艾做点事。”陈勇军说。

  “他们俨然成了一对夫妻防艾专家。”昨日上午,中南大学湘雅二

医院传染科艾滋病研究室主任郑煜煌教授与两名艾滋病感染者陈勇军(化名)、田砾(化名)一同做客本报。针对众多读者提出的咨询,两名艾滋病感染者对答如流,令郑煜煌大感意外。

  “佩服你们能勇敢地站出来”

  昨天上午11时,陈勇军与田砾如约来到本报热线通联部。刚开始,他们一直低着头不做声,显得拘谨和紧张,尽管来时,郑煜煌一直在鼓励夫妻俩。

  “来,喝水,一会电话来了,会很忙。”记者的友善让夫妻俩轻松了不少,随后记者开始有一搭没一搭地和他们拉家常。“现在几乎没朋友了,很多从小玩到大的也只是电话联系,而且我也从不主动跟他们联系,怕添麻烦。”陈勇军说这话时,叹了口气。

  “我很佩服你们能勇敢地站出来!”“别太难过,这个病只要不发,就跟正常人没什么区别。”“你们知道了结果,还活得这么坦然,真不容易。”……电话中,许多读者对陈勇军夫妇的遭遇表示同情,有几位读者甚至提出愿意以后给予他们一些经济上的资助。

  谈得起劲时,陈勇军将外衣脱下后又继续聊。“这些话很难听到了,我感觉又拥有了很多朋友。”陈勇军有些激动。

  在丈夫接电话时,田砾静坐在一旁的沙发上,望着丈夫的眼神显得很宁静,双手放在腿上,静静地听着丈夫和郑教授接听热线。在一个小时热线中,田砾只接了一个电话。田砾说:“我不善言谈,还是丈夫谈比较好。”

  “防艾知识仍需普及”

  “教授,我觉得寝室里一哥们就有艾滋病,我们要怎样才能不被传染?”“教授,到底哪些人群需要做艾滋病相关检测?”……在陈勇军夫妇热线不断时,郑煜煌教授也没闲着,咨询病情的读者络绎不绝。

  “很多人咨询的都是艾滋病普通常识,我们以为这些常识大家应该知道,可看来很多人还是不知道,或者说不太清楚。”郑煜煌说,这说明还需要加大对防艾知识的进一步普及,特别是在那些偏远地区。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具、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池等公共设施传播。”……回答这些问题的不是郑煜煌,而是陈勇军。

  “这样的方式很好啊,他们自身被感染,能够言传身教,肯定比普通地宣传防艾知识的效果要好很多。”郑煜煌笑着说,“这样看来,他俩也是防艾专家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