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炒股炒基金 有人竟动了贷款的脑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04:33 杭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朱聚强)股市牛气冲天,投资基金就像当年炒房,热度不减。杭州有些投机者就在想,自己资金10万,入市炒基金,即使翻一番,也就赚个10万,如果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拿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贷款去炒股、炒基金,大牛市行情下,或许会一夜暴富。

  在杭州各家银行理财咨询室里,不乏这种想法的市民。虽然理财师严词拒绝,但熟
悉银行贷款品种及业务的投资者,仍然在寻找这种投机的机会与可能性。专家对此警示,贷款入市炒股或炒基金,相当于在做保证金交易,收益放大了,风险也在同步放大。

  行情牛投机者出歪招

  孟先生曾是成功的炒房客。前几年在杭州炒房赢利三四百万元。在从楼市全身而退后,他拿出小笔资金投资股票基金,伴随着“红光满面”的股市行情,基金的实际收益远远超出的他预想。

  一周前,孟先生走进一家股份制银行的财富中心,在与银行信贷人员的交谈中,他透露出要用贷款来投资基金的想法:先把自己手上两套现房办住房抵押贷款,加上手中的余钱,入市投资基金。预期收益的测算看上去也很“合理”,基金现在一个月的收益10%,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为6.12%,最多上浮20%,贷款成本远低于收益。没想到,这个“如意算盘”被银行工作人员一口拒绝。

  股指在五年内首破2000点,行情节节上涨,催生这种投机心理的滋生。牛市启动后,带动开放式基金一路高歌。近一个月里,收益超过10%的股票基金也纷纷涌现。而去年就下单投资基金的市民,捂到今天还没赎回的,收益均超过60%,且收益率120%的都有。在这种近乎疯涨行情的带动下,趋利资本纷纷进入,且资金投入持续能力相当强。据一家国有银行的营销经理介绍,今年通过该行代销渠道,在杭发行新基金的量达到了13亿左右。虽然时近年终,但新近发行的基金强势不减,新基金工行瑞信在杭销售量达1.9亿元。“前天有位女客户一次投了50万元,第二天又拿了50万元说要追加投资。”这位营销经理说,“现在投资基金好几百万的单子我们都有很多单。”

  行情看好,如果入市本钱越庞大,获利就越多。因此,本地个人投资者中,有贷款入市想法的大有人在,但有胆量尝试的,往往是颇有些经济实力的投资者。“现在来问的客户不少,想用银行贷款入市做基金,炒股票。”一家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透露。从询问者的身份看,两个极端的人群占了明显多数。有炒股技巧的老股民,这部分人在前几年的熊市中操作得当,仍赚不少钱,对行情的预期判断自信;另一部分人是新股民,收入稳定,牛市炒股小有收获,但没经历过真正的风险,是初生牛犊。

  贷款新品种帮投机者忙

  “人民银行明令禁止银行贷款入市炒股的。”杭州一家银行的理财师说,银行的应对策略就是追踪贷款资金流向,一经发现,会提前收回借款人的贷款。

  事实上,由于受到楼市调控政策的影响,今年杭州房贷市场已不如前几年一样红火。各家银行在个人贷款的营销上做足功夫,手续的简便与灵活性都在增加。有些银行的授信客户获得银行贷款,只要打个电话或在网上银行点点鼠标等自助方式来完成。这意味着这笔贷款的实际用途,在后期并没有受到限制,也就说无论客户用这笔钱炒股或是买车,均能顺利拿到钱。 对于能获得这类贷款的客户,只在授信等环节签订一份承诺书,说明贷款主要用于装修等消费用途,之后并不要求客户提供所贷款项具体消费的凭证。

  面对牛市行情的巨大诱惑,一些投机者同样在寻找机会。一位姓周的资深股民告诉记者,他曾经在杭州一家银行咨询过,可以自己去办理住房抵押,银行评估出房价,再以评估房价的七折给予授信,他就可以进行电话及网上的自助贷款,至于用途,只要不在银行网点办理,是不需要消费凭证的。“如果我用来投资基金,不就是让银行为我生钱了吗。”他说。

  个人投资需要量力而行

  对于投机者想借贷款炒股或炒基金的想法,银行专家异口同声地反对。按投机者测算,每月基金10%的收益,那一年就是120%,这种测算完全无视市场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基本没有风险的概念。事实上,用贷款来做股票等风险投资,实际类似于保证金交易,看上去收益很大,但潜在的风险更大。此外,通常的抵押贷款一般为一年期或半年期,到期必须归还,且一般为分期归还,如果归还贷款的时点,正好股市的低潮,投资的股票或基金没有达到收益率的要求,这时风险就产生了。贷款必须还款,还款是刚性的,逾期不还,自己的信用会增加污点。

  专家表示,投资也需量力而行。家庭用于投资的资金要扣除日常的生活开支,再对余钱做中长期和短期投资的分配。如基金就应该是中长期的投资产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