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古人视作“抵万金”而今沦为“老黄历”99%的大学生不写家书教育专家说虽然有更便捷的方式但最好还是写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10:59 江南晚报

  本报讯记者祝筱筠报道“因操作麻烦和浪费时间,所以不写家书”。居然有99%的大学生作出这样的选择。昨从锡城某大学的一份调查中获悉,现在已经没几个大学生还在给家人写信了。

  日前某高校进行了一项特殊的问卷调查,主题是“你还在写家书吗”。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的学生表示自己会定期给父母写家书。84%的学生都是通过电话和父母联络,1
5%的学生则是通过短信、网络和其他一些方式。至于为什么不写家书,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没有效率”,三成左右的学生认为“很土”“浪费时间”。

  有35%的大学生觉得“应该写家书”,但或觉得没什么可写,或事多一耽搁就忘了。此外,在校期间曾写过家书的学生有40%,但仅是刚入学的时候。每周甚至一个月给家里打个两三分钟的电话问声好,已成了大多数大学生与家里联络的唯一方式。

  女儿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就读的赵先生介绍,女儿两年前刚刚上大学时还给家里写过几封信,而且每周都要给家里打上两三个电话。但日子久了联络的次数和时间越来越少,甚至两三个星期都等不到女儿的电话,只能给她打过去,女儿的回答是“我很忙”。“我习惯每星期给她写封信,但除了刚开始的两三个月,以后再没收到过回信。”赵先生说,他女儿还算好的,还定期和家里联络,他朋友的儿子去南京读书半年之后就“没消息”了,父母总要亲自往南京跑才能见到儿子。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这是亲情缺失的一个重要表现。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以及社会文化结构的变化,亲情似乎已经开始单项流动———父母对子女倾其所有,子女不但觉得是应该的,也没有回报的想法。一些大学老师认为,家书不能消亡,因为写信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思想是现在任何其它通讯方式所没有的,不但是中国也是全世界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很多伟人瞬间的思想火花都曾在书信中出现。大学生作为传承文化的生力军,应担当起这个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