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谁缺位了创意产业周 本报记者 陈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8:55 解放日报

  惊艳过郁金香国度荷兰刮起的“橙色风暴”,

  流连在来自泰晤士河畔英国的“红黑系列”,

  陶醉于剪纸彩绘大师李守白营造的“石库门风情”……

  刚刚结束的2006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给这座城市定格了无数绚烂的创意瞬间,再一次让我们聆听到跨越国界的创意智慧,感受到活力四射的创意热情。

  毋庸置疑,作为一届活动周,它为上海创意产业搭起了一个展示与沟通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合作与成长的契机。然而终究只是一个平台,台上主角应该是创意产业本身,实际上,产业的某些要素在活动周中缺位了。

  平面的“中国设计”

  出乎意料———本届创意产业活动周上一场以“中英优秀纪念品设计交流”命名的展览,却没有一件中国设计师的实物展品。与400多件精美有趣的英国设计纪念品同室展出的,仅仅是十几幅印着中国设计师“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的平面图。

  活动周组委会负责人、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坦言缘由:中国参展方的实物展品,实在拿不出手。因为缺乏创意,用之无味,弃之可惜;因为制作粗糙,好端端的设计,成品后面目全非。

  一边是制造企业毫无创意地生产出大而无当的纪念品,一边是设计师的创意作品缺乏知音只能纸上谈兵,“中英纪念品设计交流展”上中国设计实物的缺席,凸显出本土创意产业链的断裂。

  企业的本性是逐利,经营者所考虑的是成本销售利润。创意设计者却注重产品的原创性以及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不会特意去迎合客户的口味。两者之间理解上存在鸿沟。

  还有风险问题。通常创意人员的作品都具有超前性,而企业经营者更注重市场套现。创意人员希望企业能将自己的作品一次性买断,以规避作品被侵权等市场风险;企业则担心大价钱买回来的设计产业化后在市场上没有销路,所有风险都只能自己吃进。

  创意作品与市场商品种种不同的特性,决定了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可以增进沟通分担风险的中介机构。在创意产业起源地英国,能扮演这种“分担角色”的设计咨询公司比比皆是,它们一旦发现好的设计项目,就会主动承担项目后期所需的投融资及寻找市场合作伙伴等工作,有的设计咨询公司还参与设计师前期的设计创意工作,提出设计参考意见。这样一种中介方式,大大缩短了创意作品与市场商品之间的观念差异,更重要的是,它将两者承担的风险降到了最低。

  目前上海3000多家从事设计的企业,80%不具备完善的市场运作能力。寄希望于这些设计企业都建立起完备的市场运作体系并不现实。而通过中介力量集成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配套形成共享的产业链是一条有效途径。尝试已经开始,比如上汽集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和英国霍金斯机构共同发起组建的上海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由公司买断设计师设计版权,无偿提供给生产企业使用。这种合作模式已经促成了上海部分设计企业与宁海“文具之都”的联手,为贯通创意产业链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尴尬的“参观人次”

  创意周结束时,组委会宣布本次创意周共计接待15万参观人次,其中70%是专业人士。不知道组委会对这“15万”与“70%”怎么看,活动周7天接待的参观人次仅相当于一次科普展览(“神舟5号”在上海科技馆展出两天,共接待参观人次18万),而且其中大部分是业内人士,这不能不说是立足一个产业、面向全体民众的创意周的尴尬。

  创意作品来自于人脑,创意产品靠人来制造,创意商品的价值要通过市场上人的消费来实现。创意产业活动周上普通参观者的偏少,实际反映出创意产业后备人才与群众根基的缺位。

  听听别人怎么说———纽约未来都市研究中心主任乔纳森·波尔斯在总结创意人才汇聚纽约的原因时说:纽约拥有一个动态的创意环境,鼓励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有大批热爱艺术、醉心于表演、喜爱设计导向产品的人,他们构成了创意产业巨大的观众群和市场;有产生新一代创意工作者的教育机构,众多支持艺术的公益性基金会和赞助人。

  看看人家怎么做———刚刚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亚洲最佳IT设计企业的台湾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一个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独门绝技:光宝创新奖。这是光宝科技公司从2001年开始设置的一个大赛,全球35岁以下的华人都可以拿自己的IT类设计作品参赛。初赛入围者,光宝公司会请知名设计大师为他们做一对一的设计指导。通过比赛,没获奖的参赛者提高了创意意识,最终获奖的佼佼者则成为光宝科技的设计骨干。而所有参赛作品都会被光宝公司进行数字化处理后储存起来,成为公司的创意资料库。许多参赛的设计作品后来被光宝科技公司成功开发成IT产品,推出后就收到许多欧洲厂商的量产订单。这种育才选才的途径,最终也帮助光宝从低附加值的OEM(贴牌生产商)成长为年产380多亿元(人民币)的ODM(设计提供商)。

  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民众基础的培育要靠全社会的日积月累,如果创意产业始终只热烈在一年一度的活动周上,只囿于几个高校培训课程或几十个挂牌集聚区里,“设计之都”的梦想也许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里。

  酝酿中的“战略引导”

  第三个缺位的是:战略家。

  在本届创意活动周的论坛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署高级经济事务官员将政府在城市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喻为“战略家”,她认为政府应该优化有针对性的投资、创意企业家和融资的相互作用,以支持最有竞争优势的创意部门。

  放眼世界,无论是占起步之先的欧美文化创意产业,还是后来居上的日韩动漫及工业设计创意产业,都离不开政府的中长期战略部署和操作上的实质性支持。在英国,10万英镑以下的创意产业贷款,全部由政府补贴利息,一些好的设计项目,由政府全部埋单进行中期研发与后期推广;在美国,政府充分利用城市税收上的优惠留住那些有实力的媒体公司和时尚设计公司,同时对主要的艺术机构和非盈利性的艺术团体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在韩国,政府出资设立文化振兴院,从产业孵化、内容开发和产业振兴三个方面,协助将创意文化内容衍生成文化产品,2001年,韩国政府又投资约100亿日元设立“韩国设计中心”,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也成立“产业设计特别委员会”,以产、官、财结合的方式支持产业的设计活动……

  反观上海,目前政府对创意产业的扶持还停留在舆论营造、集聚区挂牌的层面,实质性的扶持举措不多。这诚然与上海创意产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个体分散、独立性强而又集聚要求高的创意产业,政府应尽早发挥“战略家”的主动性,尽快出台投融资、产业优先、税收优惠、公共服务等实质性扶持政策,推动上海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