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救助站求助者连年增长 有的只为骗吃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11:23 黑龙江日报

  本报首席记者 孙殿喜

  2003年8月1日,国务院正式实施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及民政部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明确规定被救助对象主要是城市里的流浪者和乞讨者。但是,记者从民政部门获悉,来接受救助的并非单纯的“三无”人员,在2006年救助的8300多人次中,流浪儿童约有1000多人,无家可归、迷路走失的老人有1000多人,
其余的则以精神病患者、讨薪不成的农民工、骗票(火车票)骗助者居多。如此,救助站在长期的救助工作中面临很大压力。

  救助难———

  乞讨者不愿受助

  目前,哈市救助站有46名被救助者,其中流浪乞讨人员只有20人,仅占总数的43%,其中自愿的只有18人,占被救助总数的40%。

  在采访中,红军街上一位乞讨的小男孩对记者说,他们都知道哈市有救助站,但那里没钱可“挣”,所以不愿意去。

  对此,哈市救助管理站的张岩峰副站长说,去年至今,救助站先后多次到哈市的主要街道劝说流浪乞讨人员进站接受救助,但他们却不“领情”,他们干脆告诉工作人员:进你们救助站里有什么好处?我们在这里一天还能乞讨到三五十元钱。

  甄别难———

  有的人只为骗吃喝

  “救助困难的人,是个‘良心活’。看见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你不得不去救助,尽管知道有的人存在着欺骗的可能,但工作人员还是不得不去救助他们,因为漏掉了需要救助的人,那就是我们失职;但如果被投机分子利用,也是失职。在实际救助过程中却很难甄别真假。”哈市民政局王国铮副局长在总结救助工作时如是说。

  据了解,甄别求助人员的身份一直是救助人员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工作人员举例说,前几天,有一男子称腿有残疾,趴在救助站门口,要求救助站提供回江西老家的车票。工作人员和江西民政部门联系后得知,这名男子身体健康,是一个常年“骗助者”。他通过在全国各地救助站“骗助”,已“免费”游了很多城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很普遍。

  压力大———

  投入增多经费拮据

  哈市民政局负责人说,救助站刚成立的前两个月,每月大概救助30~40人次,之后的半年每月救助的人大概在近百人次左右,而今年以来,每月救助的人数就增长到了七八百人次,平均每月增长超过20%。

  如此庞大的求助人群给哈市的救助工作带来很大压力。据悉,2003年哈尔滨市政府投入了近50万元用于救助管理站铁窗、铁门等设施的改良,今年又投入了1700万元用于被救助人员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资金的投入,会随着被救助人员的增加而逐年增多,这种压力比较明显。长此以往,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个考验。另外,王国铮局长还告诉记者,面对一些紧急救助的病人,只能送到医院进行救助,一年来就发生了多起这样的事情。

  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哈市救助管理站用于为患者治疗疾病的资金就有几万元。这种不可预计的资金投入,会给今后的救助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