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城市农民”唐念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5日05: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辞掉稳定的工作,背上简单的行囊,离开城市,怀揣梦想下乡创业去———

  ■傅春江本报记者宋开文文/图山坡上开满了醉人的杜鹃花,山谷中回荡着清脆的鸟鸣,门前舍后水库里群鸭戏水、鱼翔浅底,岸边果林里果实累累、暗香浮动,悠闲的人们三三两两岸边垂钓。闭上眼睛,唐念一的脑海里无数次浮现出现代观光农业的画卷,清晰又生动。

  “鱼塘水面供鸭嬉戏,水底浮游生物供鸭食用;鸭粪便供鱼食用,鸭在水面嬉闹则相当于鱼塘的增氧机。”一个冬日的午后,唐念一坐在犍为县敖家镇棉花村孵抱房门口的小板凳上,向记者讲述鱼鸭立体养殖的美妙构想。

  2005年初,唐念一从部队转业到犍为县农村信用社工作。“这是一份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稳定工作,得到它意味着吃穿不愁。但是,我一直想到农村去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

  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他辞掉工作,揣着七万元的志愿兵安置费,背上简单的行囊,从城市到乡村,踏上了一条不寻常的创业路。这一年,唐念一24岁。

  用这笔安置费,唐念一租下了敖家镇棉花村马儿石水库,在水库旁单枪匹马办起了种鸭养殖场。起初,唐念一既是“老板”又是雇工,从西南农大引进的400只种鸭,吃喝拉撒全由他一人照顾。这对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唐念一来说,太苦了!衣服汗湿了,布鞋张口了,皮肤晒黑了,背上的皮磨破了,他强忍着。

  他买来专业书籍,一本本啃,一点点消化。遇到养鸭技术上的难题,他写在纸片上,再到书本中找答案,或向农技员求教。唐念一逐渐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养鸭技术。

  起初强烈反对的岳父岳母来到养殖场,看见几百只种鸭羽翼丰满,油光水滑,喜不自胜。在岳父母的帮助下,唐念一又投资30余万元,引进了4000只种鸭、4000只商品鸭,扩大了养殖规模。同时,还建起了一个孵抱房、三个屠宰场,在敖家镇建成了一户集养殖、孵抱、收购、屠宰、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2006年1月,在投入近40万巨资经过大半年辛苦后,唐念一赚取了第一笔一万多元。正当他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时,禽流感暴发,养殖业普遍受到严重影响。孵抱房种蛋收购价每只六到八角,而孵抱出来的鸭苗两三角钱也无人问津,只好无偿赠送给农户。

  自疫情发生后,唐念一已无偿向农户赠送鸭苗6万多只,亏损近20万元。妻子劝他别干了,亏损总比血本无归好。他却认为,“马儿石水库养殖场”不仅仅承载了自己所有的梦想,还承载着棉花村众多农民兄弟的希望,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他坚信将会迎来养殖业的又一个春天。

  于是,在众人都撤离养殖业的大潮中,唐念一顶着巨大的压力逆流而行,又喂养了2000只种鸭,进一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这些日子,年轻的唐念一愈发消瘦,头上冒出了根根白发。

  正如唐念一所预料的那样,今年8月开始,禽苗市场行情逐渐回暖。目前,2000只种鸭一个星期能获利七千至八千元。

  “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扶下,我在棉花村7组征用35亩荒地建了个果园,种了苹果、桂圆、台湾青枣、枇杷等果树,今年开始投产。发展观光农业的梦想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唐念一指着远处青峰滴翠的山头,年轻的眼睛里写满希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