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农民经纪人”欲把甜玉米卖到国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0日03:23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11月8日这天,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桥林镇双垅村鞭炮齐鸣。由该村农民经纪人朱根奇、易家宝发起的桥林第一个专销农产品的合作社——南京桥林农产品有限公司,经浦口区工商局批准正式成立。

  朱根奇介绍,他是双垅村农民,全家靠种几亩田生活。随着鲜食玉米种植的引入,他家种起了甜玉米,逐渐步入小康生活。随着村上种甜玉米的越来越多,朱根奇发现,鲜玉
米由于保存、运输等问题,价格越来越低、越来越难销,于是他萌生了收购玉米跑外地市场的想法。开始,是他一人专门收购鲜玉米跑南京、常州以及安徽等地城市,很快为鲜食玉米打开了市场。村民们看好这个市场的前景后,纷纷加入。去年,他和几个人集资建了一个冷库,今年又建起了一个鲜食玉米深加工厂。朱根奇介绍,仅今年8月份,他们就为村民向外销售10万吨鲜食玉米,为村民赢得每斤增加2毛钱的纯收入,当地鲜食玉米种植亩产纯收入达到2800元。朱根奇介绍,目前,他们已经给他们的糯玉米注册了商标,并在加紧搜集国外信息,准备把他们的玉米推向国际市场。

  据了解,目前桥林已成立了“玉米协会”,入会农户达160多家。农民经纪人组织,大大小小已经超过了10个,农民经纪人达40多人。

  【农业发展思路】

  农业结合现代科学向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实现高效农业、新型农业和观光农业立体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民向新型农民过渡。

  【农业发展现状】

  张吉才,桥林镇滨江村的农民,家里承包了15亩鲜玉米种植基地,春秋两季种植鲜玉米,加之套种的其他作物,全年总收入近3万元,一举成了全村的富裕户。

  如今,像张吉才这样的农户已经很多。镇农科站和省农科院合作,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技术,已建成全市最大的1.5万亩鲜食玉米基地,亩产2000—2500公斤,其主要品种为苏玉糯、紫玉糯等。据统计,今年鲜食玉米的上市量占南京市总量的70%,部分已打入苏、锡、常、上海等地。

  与之相配套,这里建成了日加工500公斤鲜玉米的深加工企业、一个冷藏达100吨的冷库。桥林林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桥林镇和南京林业大学联合成立的一家培育、推广新品苗木的科技企业。这家公司的苗木新品——杂交马褂木,不仅比普通马褂木生长周期短,收效快,而且树形好、材质优、抗病虫能力强。目前,全镇建成2.4万亩雪松、马褂木种植基地,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带动了更多农民走上致富之路。

  南京最大的桂花观赏园金桂园农庄一期投入已经达到800万元,面积达1000亩,已种植金桂39万株,明年全部开花。规划将开发桂花系列产品,建成观赏、食用、药用一体的旅游观光园。

  随着这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初具规模,日前,桥林又建成一个100亩钢架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供应南京市场。累计投资2000万元,规划1500亩,一期建成300亩集休闲、苗木、花卉、渔业一体的宏林生态假日园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目前,桥林镇的高效农业、新型农业,占全镇农业比重80%以上。粮食生产增加,但占农业总量不断下降。2005年,该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2亿元,比上年增长16%。今年,桥林农民纯收入已突破7100元。

  【农业远景规划】

  目前,南京桥林农产品有限公司正计划为村民引进新品种,和村民签订定量、定价生产的鲜食玉米计划,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把目光瞄准国外市场。同时,该镇正在加快宏林农庄、金浦生态园等集旅游、休闲、科普为一体的工程建设,沿江发展特种水产养殖、沿路发展立体种植、沿山发展经济林果的“三沿”战略实施,加快了完善桥林新型农业经济产业链建设。

  通讯员 赵贵成 南京日报记者 陈忠胜

  (编辑雨痕)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