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中学实验进入娃娃课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12:14 新闻晚报
□晚报记者俞陶然报道

  什么样的杠杆最省力?用什么方式拉动小车拉力最小?这些,如今都是小学生在“做中学”项目中要探究的问题。昨天,首届“上海市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在科学会堂举行,市科协、市教委的专家和本市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一起探讨了科学教育话题。让孩子在实验和生活中自己去发现科学知识,已成为儿童教育的创新模式。

  低龄孩子也要做实验

  

  “做中学”是市科协与市教委联合开展的一个试点项目,其对象是本市小学、幼儿园的儿童。据介绍,该项目是从法国引进的,它改变了传统“自然常识”课向孩子传授科学知识的模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实验,让他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己发现科学规律,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科学知识。

  昨天的论坛上,作为“做中学”试点基地的本市80所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分享了彼此的经验。如今该项目已被列为本市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点项目。

  学生当上“阿基米德”

  

  “做中学”教学论文一等奖获得者,高安路第一小学的姚俊岭老师告诉记者,在这一课程中,孩子们被激发出的思维火花,让他感到非常惊讶。在原本初中物理课上才做的“用什么方式拉动小车拉力最小”的实验中,一名学生问姚老师:为什么测力计上最大的示数是9.8,而不是10。“这是一个平时很调皮的孩子,我没想到他会观察得这么仔细。”姚老师说,“于是,我告诉了他力与质量的关系,虽然这个知识要到中学才会学,但他的思维已经触及到了这个点。”

  游泳时戴的护目镜摘下来后,一不小心会沉到水底,怎么办?有个孩子这样问姚老师。要让孩子搞懂这个问题,就要告诉他浮力知识。于是,在“做中学”课上,孩子们都当了一回“小阿基米德”,结果发现,减小密度是让物体浮起来的关键。“如果把密度小的材料做眼镜,它们就不会沉下去了!”课后,这名学生兴奋地告诉老师。

  古怪回答引发探索

  一位专家在论坛中说:“做中学”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表现做出回应和引导,而不能人为设置一套固定的模式。对此,姚老师很有感触。

  有一次在讲鸟类的进化时,他问学生:鸟是从哪里来的?原本期望学生回答是“爬行动物”,但有个学生说是“蛋”。姚老师便问,蛋是从哪里来的?孩子们都回答是“鸟”。那么,到底是先有鸟还是先有蛋呢?姚老师让学生们回家后问父母,并且在网上查资料寻找答案。几天后,学生们都做出了自己的汇报:“我爸爸说,这是个哲学问题,还没有答案。”“书上说了,鸟是从恐龙进化来的。”……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一个稀奇古怪的回答引发了一次有意义的科学探索。

  [专家观点]对老师提出高要求

  

  对于“做中学”的开展情况,市科协普及部副部长陈红表示,这一项目是对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改革,它改变了以往老师上课学生听的模式,注重对孩子科学方法、探究精神的培养。而只有后者,而非单纯的知识,才是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核心。“这个项目对科技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陈红说,“明年,我们会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把它推广到更多的学校和幼儿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