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孙俪停捐后续:被资助者是否应受约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20:22 央视《大家看法》

  主持人劳春燕:来,我建议我们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当我们去捐助一个贫困生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去约束他,大家举一下牌子,您是否是赞成去约束贫困生,作为一个捐款人?

  李承鹏:赞成约束他,感谢阿丘,阿丘果然是名牌的主持人,他举反对的话,就矛盾了。

  主持人劳春燕:来,你们三位继续举好牌子,同时举牌,这样看的比较清楚一点。这边两位已经改换立场了,阿丘赞成了承鹏这一边,你也认为应该对于贫困生有一定的约束,说说你的理由。

  阿丘:其实和我刚才是不矛盾的,但是这个赞成,我赞成的理由是什么呢,咱们应该实现立某些契约,我给你这笔钱,我列的我的要求,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钱得花到什么地方,你要同意,你就接受我的捐助,要不同意,咱们就拜拜,我不多说了,就那意思。

  主持人劳春燕:何东已经急着要发言了。

  何东:这位大学生我还想问你一句,如果咱俩不是做生意,我捐助给你的钱,我给你签一个刚才说的类似的一个条约,就是有一个约束条约,你跟我签吗?

  李明双:我会找学校做一个公证,我不是特别赞成这种,单对单,个对个的这种资助方式,因为容易出问题,容易出很多问题。

  主持人劳春燕:出什么样的问题?

  何东:恩恩怨怨。

  李明双:对,恩恩怨怨。

  主持人劳春燕:是不是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捐助人在把钱和约束附加给学生的时候,也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某种压力?

  李明双:我觉得未必是捐赠人故意,或者说捐赠人有意的这种行为,而是说不了解这个学生怎么想的,双方之间缺乏沟通,缺乏交流,有可能就会出现这种问题。

  主持人劳春燕:其实你要说到在这种点对点的捐助中,出现问题的可能还不是个案,你比如说今天我们在现场的还有一位当事人,他是这一次把孙俪和小向(化名)的矛盾公布到网上的第一人,同时他也是他们当年的牵线人,同时呢,他自己九年以来,一直资助一位贫困生,但是最后也是闹的不欢而散,有请重庆卫视的邱朝举记者。

  面对资助者的约束条件,李明双同学表示宁可拒绝被资助,场上嘉宾也针对贫困生该不该受约束展开了激烈论战,接下来将上场的邱朝举记者将会带来怎样的故事,他的意见会倾向哪一方?这场爱心捐助究竟还会不会有一个好的结局?“孙俪捐助惹风波”大家看法继续播出

  主持人劳春燕:你好,邱记者,这边请。您刚刚已经在场下听了我们场上激烈的争论,先说说你的看法,你认为孙俪是不是应该停止捐助小向(化名)?

  邱记者:就小向(化名)和孙俪这个事情来看,我觉得他们双方都没错,刚才有老师说的很好,他们之间的沟通问题,沟通不好。

  主持人劳春燕:我们也看到您后来解释为什么您要把这事放到网上去,是因为您想探究一个问题,为什么善举到最后结出的都是变异的果实?

  邱记者:因为那一年,我拍大型系列报道,希望在山区,因为做了69集,其中有51个山区的孩子,都是家境贫困,但是成绩优异。这51个孩子,他们不同的程度都接受到全国各地的好心人的捐助,但是到现在他们之间还有联系的,寥寥无几,唯一让我当时感觉很好的小向(化名),最后结果也是如此。

  主持人劳春燕:您觉得原因是什么,症结在哪里?

  邱记者:这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就小向(化名)和孙俪母女这个事来讲,他们之间还是缺乏一个沟通,比如说你捐助以后,那么我做了好事,我钱给了你,是不是你必须给我承诺,你必须按照我的方式做,如果说通过捐助想达到什么目的的话,在捐助当中带着一种什么动机和企图的话,这个是对爱心对善事的一种亵渎。

  主持人劳春燕:我们邱记者认为,不应该对于贫困生有太多的约束和要求,阿丘和承鹏你们两位,现在你们是少数派了?

  阿丘:这个约束是在我国的这个捐赠慈善事业还不太规范和纯粹的情况下的一个小前提,就是任何人,我相信捐赠人都是善良的人,他舍得捐钱,我也相信他所提的要求肯定不会太苛刻,就像承鹏说的,我有一个条件你不能去酒店里头去,给我唱卡拉OK,去喝芝华士,这个你能不能做到,一下就看明白了,我不唱歌,我历来就不爱去,我答应你,这里,你看双方一下就沟通了吧,当场一看这个条件苛不苛刻,如果不苛刻当场拍板,这有什么呢。

  主持人劳春燕:陈主任,陈主任扶贫基金会成立四年多是有三万多的贫困生受益,在这方面你应该比较有经验,你觉得作为捐助人的话,对于贫困生是不是可以有要求?

  陈红涛:作为一个受资助人,怎么样面对贫困,得到别人的帮助,并不是一个自卑的事情,也不是说是一个多见不得人的事情,都应该树立一个比较正确的心态。另外从方法的话就是说,实际上的话,我们这个公益机构,来做这件事情的话,也是对学生有要求的。

  主持人劳春燕:我听说扶贫基金会对于这个捐助的标准有一定的限制,并不鼓励捐助人多捐,这是为什么?

  陈红涛:因为是这样,就是捐多少的问题,那么这是要有一个科学的计算,比如说给一万,显然是多了,那么给5百,解决不了什么问题,那么我们是经过一年多的这个调研,得出来可能2千块钱,而且只解决生活费用问题

  主持人劳春燕:你告诉我们为什么没有把钱给足,而只是给2千块,为什么要留缺口?

  陈红涛:那这个问题要怎么看了,就是说一个穷人家的孩子的话,比如他考大学之前,那家里砸锅卖铁,或者同舟共济,那么奋斗了12年,才考上了大学,突然一下子他的困难没了,你一下子给他一万的话,他可能会一下会迷失方向,那么我们要有人去引导他。

  主持人劳春燕:明双你觉得陈主任说的有没有道理,如果一下子没有经济压力了以后,他可能会,真的就像很多捐助人说的一样,到了城市就变了?

  李明双:他未必说变了,他这个钱有可能不是用在,因为学习上他可能已经能够满足了,而且还有剩余,他有可能就把这个钱挪到家用,就相当于不是助学,而是说扶贫了。

  主持人劳春燕:那比如说像这个案子中,我们也看到,比如说小向他可能把助学的款的一部分,用去给他妈妈治病了,你觉得这样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吗?

  李明双:我觉得做法无可厚非,我觉得应该说是这个现有的这个机制有问题。

  受到捐助是不是就一定要受到约束?对此场上嘉宾各有说法,李明双同学的一句话引来嘉宾们在点对点这种捐助方式上的分歧,爱心捐助到底应该以什么为基础?

  李明双:他得到了这么多资助,这个学校竟然不知道,孙俪竟然也不知道,我觉得这个是有问题的。

  朱军:主持人所以我就想……

  主持人劳春燕:朱军,今天话最少了。

  朱军:不是,我就想对刚才这个话题,就是说谈下我的看法。点对点,个人对个人之间就是一种普通的民事赠与,通过公益机构的捐赠,这叫公益捐赠。就说您这个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直接的这种捐赠,不算公益。所以说为什么容易出现问题呢,就是如果公益的话,第一,它有一个概念,就是受益人他是一个不特定的一个人群,如果达到一定标准的话,他才可以这个受助。

  主持人劳春燕:何东,捐助对象之间发生这样不欢而散的结局,你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何东:在一个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慈善机构,或者捐献机构,我不信,所以最后变成了人跟人,那人跟人就是整个在一个大背景下,错误下,那人跟人就更容易出问题了。如果要是一个社会,慈善机构或者捐献机构,在很好的捐助之下,它运行的非常的合理的话,那么就根本就不应该,有这个互相之间人与人之间这种,个人之间的这种碰撞。

  周孝正:把说话的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说,有些社会机构,不信。

  朱军:我觉得是运作机制的问题,何东先生说的。

  李承鹏:现在对你们这些机构,也是有很多怨言。

  朱军:你点对点,个人对个人就没有一个监督的程序,比如说这个像扶贫基金会,或者向青基会他要是设立一个奖学金一个助学金的话,他会通过这个机制,比方说在学校,它有一标准,符合这个标准的人,达到这个标准的人,他才可以这个享受这个助学金,或者奖学金。

  主持人劳春燕:我们刚刚也谈到了,在点对点的捐助中间,特别容易产生到最后大家不欢而散的这样的情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谁的心态也问题,阿丘。

  阿丘:我觉得是两个词,一个叫平等,首先双方是不平等的,捐献者和被捐献者是不平等的,我是赐予的;二一个这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是不平等的;三一个就是距离感,我生活离的那么近,我什么东西都得听你的,肯定会产生一种排斥,这种排斥就超出了捐赠那种范畴了。我觉得只要是把这个平等的意识处理好,把距离拉开,会改善一下目前这种状况。

  主持人劳春燕:献爱心是好事,不过我想我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需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对于那些小小年纪就饱受磨难的穷孩子们,对于他们来到这个大城市以后,急于要摆脱自卑和贫穷,急于要融入周围的群体和社会的这种心态,我们也应该给他们多一点包容和理解,多一点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能够正确的来解爱心,能够来读懂这份爱心。周末“大家问,看法361”,感谢各位来到演播室,来参与我们的讨论,也感谢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的收看,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