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汇集八方英才剖析世事人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5:20 深圳特区报

  汇集八方英才剖析世事人生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百场讲座圆满完成

  由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的“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是深圳市宣传思想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次创新实践。“大
讲堂”以“鉴赏·品位”为主题,以“弘扬人文精神,发展学术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宗旨,今年共推出了100场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讲座,内容涵盖音乐、书法、文学、绘画、集邮文化、形象设计、建筑文化、茶文化、京剧艺术等20余个文化艺术门类,是深圳继读书月、社科普及周、文博会之后推出的又一文化品牌,是一个汇集八方英才,让现代诸子百家争鸣论道,演说千年历史,透视当今棋局,剖析世事人生,策划万年文章的文化大平台,是一个立足实际办文化、服务大众讲文化、推动发展兴文化的新创举。

  “市民文化大讲堂”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引入社会力量,注重活动运作的科学性、产品服务的适销性,充分体现了公益文化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功能作用。

  为保证“市民文化大讲堂”工作的有序进展,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联成立了“大讲堂”组委会,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同志担任组委会主任。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社科联,由市社科联负责具体组织工作。由于领导重视,组织有力,有关方面通力配合,整个活动运作有序,从而有效地保障了“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为保证讲座内容的实用性、通俗性,力求做到学术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组委会把面向大众、贴近市民百姓生活作为讲座选题的重要标准。一方面,组委会紧紧围绕“鉴赏·品位”主题,确定讲座以文学、艺术、人生、历史、社科等市民普遍关注的知识性、鉴赏性话题为主,以达到喜闻乐见、雅俗共赏,让市民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与此同时,还充分考虑市民多样性、个性化的需求特点,从讲座题目到讲座时间,都通过发布公告、网上征集、街头发送问卷、电话征询、召开座谈会等渠道和方式,实行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增强市民对活动的全面了解。对社会征集来的讲座项目,组委会与承办单位反复商讨,从中确定最佳选题。通过这些工作,使“市民文化大讲堂”真正成为市民需求、市民参与、市民享用的文化殿堂。

  “市民文化大讲堂”开办以来,公众参与踊跃,社会反映良好,影响不断扩大,在推动提高深圳文化创造力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和谐文化建设与发展、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新途径。

  1、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市民文化大讲堂”自开讲以来,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情追捧,影响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赶来听讲的市民人数一次比一次多,呈直线上升趋势。据粗略统计,在先后推出的100场讲座中,现场直接听众已达50000人以上。听众来自各行各业,既有干部、教师、学生、职员、离退休老人和外地来深出差、探亲人员,也有不少深圳以外地区(如惠州、东莞、广州、肇庆、珠海、佛山、武汉、上海、南京等)的人慕名专程赶来。“市民文化大讲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大讲堂”办公室不断接到市民的电话和信件,盛赞市委、市政府通过“市民文化大讲堂”给市民提供了“文化福利”,“功德无量”,并期望能长年坚持,使大讲堂真正成为“学习园地”、“市民讲堂”。

  2、构建了普及文化知识的好载体。“市民文化大讲堂”以公益形式出现,面向大众,定位准确,各个学科专家以通俗的语言与大众对话,打破了人们对高雅文化深奥莫测的偏见,代之以可亲可近、实用有效的真实感受,让人们在与专家的近距离接触中享受知识的快乐,受到文化的陶冶。

  3、创出了大众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市民文化大讲堂”变“圈子文化”为“大众文化”,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文化社会化运作的新路子。具体体现在“四个突破”:一是讲座内容突破了狭义的社科圈子,范围涉及大文化各个领域,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大餐。二是传播范围突破了学术圈子,不再是以往学者之间的交流,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三是承办单位突破了社科界的圈子,在发挥社科联桥梁纽带作用的同时,与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主流媒体合作,动员社会文化机构广泛参与,达到了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效果。四是活动影响突破了现场听众的圈子,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图书和互联网,大大扩展了间接受众的范围,提高了文化讲堂的社会效益。

  4、打造了公益文化的品牌形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市民文化大讲堂”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深圳的六个辖区纷纷开办讲堂,让这项文化活动进入基层、覆盖街区,一些企业单位也希望参与承办讲座活动。为更加体现文化大讲堂的品牌价值,今年组委会还精心设计标识,形成了“市民文化大讲堂”的统一形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