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他捧回全国美术最高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7:25 大众网-生活日报

  

他捧回全国美术最高奖

  在教学一线的苗登宇教授新创作不断涌现。

  2006年12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誉为中国设计界“奥斯卡奖”的“2006年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颁奖仪式隆重举行。作为中国平面设计领域唯一一名获奖者,站在
颁奖台上的苗登宇教授表情淡定。

  没有任何准备,突然被主持人问及获奖感言时,苗登宇几乎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我感觉从事了这么多年设计,设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希望我的设计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快乐;希望将来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和被这个行业的人的作品感动和服务的人,都是一种快乐的状态。”

  12月24日,记者专访了苗登宇教授。

  难忘火车站写生的艺术苦旅

  作为上世纪60年代生人,苗教授在那段生活混沌、文化单调的革命时期,意外接受了最初的艺术启蒙。铺天盖地的主席像、宣传栏里的招贴画,让幼时起就对绘画感兴趣的苗教授痴迷不已。有时他站在画主席像的人身边,一盯就是几个小时。回家后满墙的涂鸦便是他灵感萌生的杰作。

  直至后来进入少年宫,有了专门的指导老师,苗教授才结束了这种艺术“散养”状态。“客观地讲,当时很多东西对我走上艺术道路还是起了很大作用。”时至今日,苗教授仍旧感激那样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启蒙。

  高中毕业后,苗教授进入山东省无线电厂当了五年半钳工。对于乐观的苗教授来说,工人经历不啻于又一意外收获。在紧张劳作的间隙,他经常拿起画笔,以身边同事的劳作场景为素材埋头速写,晚上回家接着练习素描,周末仍坚持写生。

  为了备战高考,在当时几乎没什么艺术培训的情况下,他还有过去济南市火车站练习速写的经历。“那时经常被警察追着到处跑,画夹被没收了,再要回来,”苗教授打趣道,“不过济南很多专业画家的速写功夫都是这样练出来的。”苗教授回忆起当时一群长发懒散的艺术青年和警察玩“猫和老鼠”游戏的情景,不由得朗声大笑。

  最得意于设计了文博会会徽

  作为连续两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最高奖项的获得者,2006年之前,尽管苗教授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设计业界知名的青年才俊,但正是作为2006年文博会会徽的设计者,他才真正为大众所熟悉。

  “彩虹当空舞,鸟儿振翅飞,黄河水滔滔”——承载着巧妙的形象融合和丰富的文化寓意,以“齐鲁风”命名的会徽刚一亮相便得到社会各界的盛赞。

  然而,这次创作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由于最初定位问题,经历过推倒重来的尴尬。

  对山东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文博会定位的重新思索,最终使设计小组采纳了定稿时的方案,甚至在公布前两三天,设计小组仍然在不断修改、完善。经历了十几天夜以继日的设计工作,苗教授坦言,文博会会徽是他的设计生涯中最得意的作品。“尽管从专业角度讲,我的作品中可能还有比它在美感、形态上更好的标志,但从政府和社会推广来看,它作为社会活动符号的一种,能够为社会认可,我感觉很荣幸。”苗教授解释说。

  设计语言走向“中国创造”之路

  苗教授总是笑称自己很幸运,1984年上大学、开始接受正规艺术教育时,当时的中国刚开始萌生现代设计的理念。

  20年后,当他重新回忆起接触的第一幅现代设计作品时,苗教授仍按捺不住心情的激动:一幅名为“君子之交”的宣传画,画面内容是一杯盛满水的玻璃杯。整幅画面中心构图、留白较多。当时人们还在忙于创作非常繁琐的、极力表现内容丰富性的作品,而“君子之交”的现代创作意识,给当时身为美院学生的苗教授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原来设计还可以这样简洁!这直接影响了苗教授今后的创作风格。

  尽管当时中国已初现现代设计端倪,但仍借鉴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设计形式。在苗教授看来,这些年,同其他行业相似,设计产业同样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之路上艰难前行。“但中国一定要有自己的设计语言!”苗教授的语气不容置疑,“这种设计语言不是中国文化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彻底消化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后,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一种新的形态。”

  教书育人爱生如子

  尽管是一次针对苗教授本人的专访,然而他谈的最多的却是自己的学生。对此,他却轻描淡写地解释为“习惯了”。这种爱生如子的师道情怀不由让人感动。

  他为学生所想。除了艺术的思考,他考虑最多的便是如何更好地因材施教,如何将国内外设计理念更好地传递给学生。

  他为学生而忧。他担忧学生在踏入社会时的心理不适问题,反思在现行应试框架内如何更好地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他为学生而鼓。他笃信自己的学生在经历一定的积累后,能够承担起创立中国式设计语言的重担;他同时认为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天才,但起码可以培养他将来踏入社会后自我循环、自我提升的能力。

  “给学生最好的艺术教育”——显然,这已成为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苗教授不竭的创作动力。

  文/片本报记者邢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