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送“药”上门实为躲避工商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02:20 大连晚报

  讲课卖药又有新动向,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人打着“全国老年慢性病调查办公室”的旗号,专盯农村老年人

  送“药”上门实为躲避工商调查

  ■本报记者 唐东丽

  前一段时间,市内一些地方经常有人组织老年人听讲座并现场推销药品、保健品,组织者涉嫌虚假、夸大宣传疗效,曾多次被工商部门进行查处。本报就类似事件进行过跟踪报道,给老年人以提醒,此情况在市内基本销声匿迹。

  而近日,记者接到金州、革镇堡等地居民的反映,这些地方也出现了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类似讲座。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组织者卖药又出现新动向。他们改变以往赤裸裸的推销策略,打着“全国老年慢性病调查办公室”的旗号,主要对象选定农村地区老年人,还实行送“药”上门,摆脱工商部门的调查。

  新动向一

  以“全国老年慢性病调查办公室”为“诱饵”

  近日,家住革镇堡的许大爷在当地集市上遇到一名中年妇女,拉着他参加所谓的“全国老年慢性病调查办公室”组织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疾病普查活动。“全国的!”许大爷听到这个称谓欣喜不已,全国调查能抽到自己身上,他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因此对要求登记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也极为配合。

  第二天他接到通知,12月26日早7时30分到革镇堡广场集合,进行免费体检。昨日,许大爷准时来到集合地点,已有七八名老年人在此等候。攀谈中,许大爷了解到,这些老年人也都是冲着“全国性调查”来的。

  8时许,组织者派车将他们送到机场附近的一家酒店,这里已聚集了20多名来自周边农村地区的老年人。看到有三名穿“白大褂”的医生坐在台上,这些老年人认为这全国性普查就是正规,对此次活动更是都深信不疑。

  新动向二

  药品不在讲座中露脸,实行送药上门

  许大爷介绍说,起初,台上的“专家”们轮流进行讲座,介绍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些知识。可是讲到最后,“专家”便提到了一种名为“血脂康”的药品,能够有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建议老年人购买,并称只有“全国老年慢性病调查办公室”组织的这次普查活动中才有卖,药房、医院都没有销售。可是,他们并没有拿出此产品,而是告诉老年人如果有需要,他们会送药上门。

  讲完后,他们让每位老人单独上台,接受血压、脉冲测量,并有“专家”做针对性指导。

  “别人在台上讲的我都听不清,当我上台接受测量时,‘专家’表示,我的身体状况比较正常,建议我先购买两盒就行,只要500多元钱。”至此,许大爷看清了此次体检普查的真正目的。所谓“针对性”指导也是一对一的推销药品。但是,许大爷在现场始终没有看到名为“血脂康”的药品。

  许大爷一口回绝了“专家”的建议,“我有过受骗的经历,也经常从报纸、电视上看到过揭露用类似方法骗人的伎俩,对这样的活动早已有了戒心,因此这次我特意赶去,看看他们又有什么新花样。”他说,他就是抱着“侦查”的心理前去的,他觉得送药上门的做法更是可怕,工商部门监管起来更加困难,消费者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新动向三

  目标选定农村老年人

  而记者发现,此次来参加体检活动的大都是城市周边农村的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已经对此有了警惕,不容易再推销他们的药品了,这些组织者似乎也察觉到这种状况,因此,他们在选择听讲对象上也有了变化。

  前日,金州区北乐镇山后村小朱屯一位村民反映,这几天他们村子里来了一伙人,在村委会大院里组织老年人听讲座,每天推出一种药品,讲疗效有多么好,向老人推销。“每天中午仅1个小时的时间,有人在门口把门,只准老年人进,中年人都进不去。”村民刘女士告诉记者,这伙人在他们村已经呆了八九天时间,他们赠送前去听讲的老年人一些膏药,许以神奇的疗效,以此诱惑老年人每天都去听讲。刘女士说,这伙人还给听讲的老年人规定了近似荒唐的“四不准”:不准提前离场,不准交头接耳,不准拿着药到药房去核对,不准将讲课情况告诉年轻人。

  刘女士说,她的两位长辈都购买了这伙人推销的药品,花了300多元钱。老人也极为遵守规定,对她只字不提,家里人非常担心老人吃了这些药不但不能治病强身,反而带来副作用。她对利用农村老人纯朴善良实施推销药品的做法感到气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