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24岁女子被曝自导自演获赠巨额保险赔偿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9日02:30 重庆晨报
24岁女子被曝自导自演获赠巨额保险赔偿金(图)

11月9日,小凤在翻看为朋友创建的纪念网页,旁边放着她为朋友办理的公墓安葬证。

  神秘电话报料:200万元“从天而降”,“砸中”高中时的女班长。

  故事宛如电视情节:女班长的好朋友患病去世,女班长是其生前购买的巨额保险赔偿金的唯一受益人。女班长面对突如其来的财富,手足无措,陷入深深的矛盾———接受还是拒绝,成了一个问题。

  本报记者深入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这一切归结为“保险受益人”———24岁的小凤(化名)生活压力下的臆想症———渴望着突然出现一大笔钱,以改善自己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状况。她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报料:朋友200万保险赔偿金赠班长

  本月上旬,本报接到一名自称姓李的女士打来的电话,称高中时的女班长小凤得到好友留下的巨额保险赔偿金,总额约200万元。“天上突然掉下这么大一笔钱,我们班长很矛盾,不晓得该啷个办才好,也不晓得该不该得这笔钱!”李女士留下了小凤的

小灵通号码,希望记者能帮帮小凤。

  本报记者立即赶到小凤所在的公司。这家公司位于北城天街附近的一幢高档写字楼,有两间办公室,从事景观设计。一进办公室,小凤的同事正在议论此事,并告诉记者,听小凤说过巨额保险赔偿金一事,大家还纷纷为她建言献策呢。

  自述:学生时代同班毕业后共患难

  “几天前,一个叫陈斌的律师给我打电话,说我的好朋友杨静生前买了一份意外疾病险,现在赔付款有200万元,指定唯一受益人是我……”衣着普通、貌不出众的24岁小凤在办公室里向记者讲述起自己的“奇遇”。

  小凤称,她比杨静大两个月,两人4岁就认识。杨静的妈妈是她的小学语文老师,杨静的爸爸是她的中学数学老师,“我们都在四川南充长大,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同班同学。”小凤说,两人的关系就像亲姊妹。

  “2002年,我们一起在学校报名,援藏一年。”小凤说,有过这样的共患难,她们的朋友关系更近了一步。2003年大学毕业后,两人结伴来重庆发展,杨静进了一家

房地产公司。

  “杨静曾开玩笑地说,在重庆我是她唯一的亲人。”小凤说,“杨静在重庆买的房子、车子都是我跟她一起选的。今年3月,杨静因患子宫癌去世,我很悲伤,拿出1万多元为杨静购买墓地安葬,办理后事。”

  “可最近接到律师的电话后,我脑子一下就懵了,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小凤说,“只觉得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杨静哪来的钱买这么巨额的保险?她的爸爸妈妈都健在,还有一个妹妹在上大学,为什么要把钱留给我呢?”

  矛盾:是否要这200万元找不到答案

  “谁不爱钱?况且这笔钱来得正当。”小凤说,“我目前心理最矛盾的事,就是找不到该占有还是拒绝这200万元的合理答案。”

  小凤称,她在苦苦挣扎两天后,将这个消息发布在同学QQ群里,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大部分同学认为这笔钱可以拿,而且拿得心安理得,但也有同学说杨静的父母头发都花白了,很可怜,应该主动把这笔钱还给老两口,或者至少拿出一部分给杨静的父母。还有同学建议把钱捐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为了证明此事,记者向杨静索要了律师的手机号。但小凤称律师目前在西藏昌都出差,无法联系上。记者拨打,果然不通。记者同时还了解到,小凤月收入1000多元,已婚,有一个2岁的孩子,老公的收入也不算高。

  真相大白巨款赔付子虚乌有

  巨额保险赔偿金为何一分都不留给亲人?杨静去世后,家人不出面料理后事吗?针对种种疑问,记者决定深入调查。

  目前,重庆仅有新华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少数几个保险公司开展了癌症的保险赔付业务,记者决定先从这里入手。可通过查询数据库,根本没有发现“杨静”投保的“巨额保险”保单。而几个保险公司,近期也没有一笔200万的赔付案。

  保单不存在,记者只好从律师入手。但多次拨打小凤提供的律师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经查询,该号码并不属于重庆号码,是西藏拉萨的号码。

  线索断了,记者决定跟报料人李女士联系,从她那里再了解一些线索。但自从当面采访小凤后,李女士的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时间总是能够告诉我们真相。记者决定先将此事搁置一阵。

  数日前,记者又一次拨打律师电话,依然打不通。随后再拨打李女士的电话,这次通了。记者问她是不是李女士,一名南充口音的中年女士称不是。记者问她是不是给本报打过电话,对方也否认。记者转而问她认不认识小凤,对方说:“认识啊,她是我女儿!”

  “哪里有什么杨静啊?”小凤的母亲说,她今年47岁,自小凤生产后就从南充来重庆带孩子,现在孩子都两岁了,但她从来不知道女儿有个叫杨静的闺中密友。至于小凤得了200万元保险赔偿金的事,她说:“根本没听说过。”

  次日,记者再次找到小凤,问她是不是用母亲的电话给本报报过料,小凤却不再回答记者的提问,并称自己在开会、很忙,“那件事就不要再提了!”

  昨日下午,记者再次赶赴小凤的公司采访。公司里的3名同事称,小凤刚刚外出办事不在。其中一位同事透露,听小凤说,这笔钱她已经捐了。

  晚上6点记者打电话给小凤,她称自己已经没有在那家公司上班了,随后匆匆挂断电话。

  压力带来虚幻财富

  24岁的少妇小凤为何自导自演、虚构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昨日,两位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

  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所长周矩:小凤生活得很压抑,有着一种希望引起公众关注的强烈动机。由于自身的期望值比较高,但现实又不尽如人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使她产生一种挫折感,她得到别人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

  小凤想编个故事好上报纸,以获得一种满足,但这个故事经不起推敲,很快被记者揭穿识破。她很失望,所以不愿再搭理记者。

  重大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高级心理咨询师王浩:现在很多人的生存压力很大,小凤的经济条件以及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让她出现编造这个故事的三种行为动机。其一是为了引起别人注目。本来没人重视我,现在有人围着我转,感觉很好。其二是从内心深处渴望着突然出现一大笔钱,以改善自己经济上捉襟见肘的状况,这是出自潜意识的。其三是挑战一种社会秩序,是一种情绪宣泄,但玩过了头。文/本报记者刘虎 黄晔 图/本报记者 张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17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