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娘亲就是俺们的眼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10:19 河北日报

  ■寻找身边的感动

  盐山县陈百万村80多岁的冯秀芬,20多年来独自带着四个盲儿子生活,不但教会了他们生活的本领,还教会了他们自强自立。在他们的心中---

  在一个洒满阳光的冬日,我们走进了盐山县陈百万村冯秀芬家的小院,这个由她和四个盲儿子组成的特殊家庭,用坚强勾勒出了一种别样的感动。

  愈难弥坚的刚强母亲

  冯秀芬老人正倚着门框看着四个儿子搓玉米,小院里各种物件摆放得整齐有序,一头黑色的母牛和一只小牛犊,还有一只小花狗闲在地呆着,整个农家小院透着一种特有的温馨。

  看到我们进了门,老太太热情地拉着我们的手嘘寒问暖。老人的四个儿子———53岁的老大陈延奇、50岁的老二陈延起、46岁的老三陈延东、43岁的老四陈延会,摸索着搬凳子、倒水。说起过去20多年的生活,四个儿子都说,多亏了母亲要强的性格。

  四兄弟五六岁以前和正常孩子一样,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视力却相继出现了问题,到十六七岁的时候,几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当老三也出现这种病症时,父亲曾带他们到当地医院看过,医生说不好治,加上当时家庭经济条件差,就放下了。前两年,当地政府组织县医院眼科大夫上门为他们进行过检查,结论是视神经坏死,已经无法治疗了。2005年,沧州市中心医院的眼科专家专门把他们接去检查,最后断定是基因变异眼底色素坏死,这个病是世界性的难题,没有救治的可能。

  父母害怕他们磕着、碰着,尽量不让他们出门,几个大小伙子就靠父母养着,只能干点能拿到手底下的零活儿。1986年,父亲去世时,他们感觉天一下子塌了。当时已经60多岁的老母亲把他们招呼到跟前说:“别人家怎么过日子,咱们家也要怎么过,不能等吃靠要活着!不能让人家笑话咱!”

  从那往后,母亲就成了他们的“眼睛”,手把手地教他们做饭、套车、播种、除草、收庄稼等等活计。母亲经常跟他们说:“你们是我的孩子,我得为你们负责,别的不说了,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你们学会生活,有一天我不在了,你们能够照顾自己我就放心了。”

  母亲首先要求儿子们,干活在哪儿拿的家什,用完后必须放回原处,这样再用的时候就能顺手拿来用。

  为了让儿子们自食其力,母亲开始教他们下地干活。刚开始,哥几个下地、出门不是掉到猪圈、水坑里,就是撞破头。白天路上人多,容易磕磕绊绊,后来,母亲改了办法,白天让儿子们在家干活儿、休息。晚上别人都休息了,她打着手电再领着哥几个套车下地,慢慢地熟悉路上的障碍物,还在自家的每个地头都埋上砖块、木桩等标记,教儿子们认识自家的地界。下地时,儿子们赶着牛车走,她就坐在车上指挥方向,现在养了十多年的老牛都“通了人性”,到了自家的地头准站下。

  村干部介绍说,现在四兄弟干活不比别人差多少,去年他们就收了2500多公斤玉米。

  盲兄弟个个有“绝活”

  经过多年的磨炼,四兄弟在母亲的引导下,按照分工,靠感觉掌握了各自的“绝活”。

  老大陈延奇,主要管喂牲口,是家里、地里工作的“总指挥”。他能轻而易举把大树根劈成易烧的柴火,还学会了简单的木工活,家里的凳子都是自己做的,甚至不用一个钉子,都是楔榫严丝合缝。

  老二陈延起最巧,主要负责做饭和地里的主要农活。常人用的锄头他们用不了,老是把庄稼苗锄下来,老二就琢磨着做了个短把儿小锄,一只手摸着庄稼苗,一只手去锄草。他甚至还能准确区分庄稼苗和野草。各样的饭菜他也都会做,切起面条来宽窄均匀。他最拿手的是安装电路,家里的电线、电灯都是他安装的,为了安全他特意使火线、零线粗细有所差别。邻居告诉笔者,老二浇地时换电闸的保险丝,比正常人都快。

  老三陈延东,会唱戏吹歌。

  老四陈延会,和家里的老牛建立起了“感情”,他一声招呼,老牛就知道干什么。

  因为看不见,四兄弟播种时一溜儿排开,用一根绳子拴在两根木棍上,然后把木棍插在地界两边,找出行距的直线,再顺着绳子用另一根棍子量出株距,一个一个挖坑下种,出苗后,再慢慢爬着用手量着距离间苗。

  兄弟四人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打井,几个小时就能把一口真空井打出来。平日里,乡亲们没少帮助他们,他们就主动帮乡亲们打井,一不收费,二不吃人家的饭。他们说:“乡亲们平时光照顾我们了,能给乡亲们做点事,我们开心。”

  为母亲盖起3间大瓦房

  多年来,冯老太太一家五口的生活虽清苦,但过得很温馨。

  老太太年纪大了,心脏不太好,每年吃药、输液都要花钱,哥几个就想法多挣钱。每年秋天,他们都帮着邻居们刨玉米秸秆,每刨一亩30元,因为他们刨的秸秆码放不很整齐,只要25元。去年秋天,四兄弟白天干自家的活,晚上就去给邻居刨秸秆,总共挣了500多元。

  平常过日子,什么菜便宜,一家人就买什么吃。去年秋天,他们花3元钱买了15公斤黄瓜,腌制成咸菜每天吃。平时有个鸡蛋、肉的,四兄弟都紧着老娘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舍得花几块钱买点鱼、肉。

  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收音机,而它是四兄弟最心爱的物品。每天收了工,吃完了饭,几个兄弟就陪着老娘坐着,说说话,听收音机。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清贫,可四兄弟却干成了一件大事:为母亲盖了三间大瓦房。1989年,父亲留下的老房子塌了,四兄弟自己动手脱了5000块土坯,盖了三间房。2003年9月,一场大雨把后墙冲塌了,他们用秫秸挡住,挨了一个冬天。当时四兄弟就合计,一定要省吃俭用盖座好房子,不能让老娘受罪。那一年,四兄弟吃了一年玉米饼子,卖掉了所有的麦子和一头牛犊,加上过去卖粮食的积蓄,凑了8000元,原本不富裕的几个姐姐又帮着借了12000元钱,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四兄弟把大瓦房盖了起来。

  如今,老母亲和兄弟四人,一如往昔地生活着,村里每年来了救济,也都是先照顾他们,县民政部门还给他们一家五口办了“低保”,每人每月补贴21元钱。盐山县委的“春芽工程”还帮扶了他们1000元钱,一个个体老板给他们捐了1000元……这些,兄弟4人都请人记在一个小本子上。他们说,一想到这些好心人,就能感觉到生活的希望和温暖。

  兄弟四人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盖房借的钱还了。哥几个合计着:家里有个牛犊大了,能卖2000多元,去年收的粮食,除去口粮,也能卖一两千元。这样不几年,账就能还完了。

  本报记者 周万良 本报通讯员 朱林路 赵金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