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救急折价“火候”如何掌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07:00 扬子晚报

  昨日,本报A7版报道了扬州一家公司新推“救急折价服务”的消息,因为该服务内容涉及面广、较为实用,居民遇到突发情况急需用钱时,该公司能将居民家中“值钱”但难以一下子找到买主的珠宝玉器、古董字画等“迅速变现”,因而广受关注。除了扬州本地外,省内各城市以及毗邻江苏的上海、安徽等地读者也打来电话,表示出对这一“特殊服务”的兴趣,不同层面的读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注意到,市民评议“救急折价服务”时,普遍认为这样的服务项目“方便、及时”,确实能起到“救急”的作用。而相关行业和政府部门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在肯定其“便民”前提的同时,对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不无担忧。扬州信隆典当行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这家公司和典当行有相似之处,但区别明显,首先经营内容就不一样,折价公司收购的珠宝玉器、古董字画、祖传家具等不在他们的经营范围内,坦率地讲,这些“宝贝”真伪很难识别,典当行缺乏这样的专门人才;其次,救急折价公司因为程序少而显得灵活、快捷。该负责人同时认为,折价公司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传家宝”性质的特殊商品,其真实价格到底怎么认定,“折价”有无“宰客”的嫌疑,其诚信度谁来把关,会不会有失公平?再者,其交易行为会不会存在倒卖文物或者销赃的可能?

  “出发点肯定是好的,也有‘实用’、‘便民’的成分,但有些方面也肯定需要完善,否则会有‘后遗症’。” 昨日记者采访时,扬州相关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学、法律界人士表达出这样的观点。该市商贸局流通处一位同志对此评价说,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救急折价服务和典当、商业保险等服务相互补充,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在“细节”处理上尤需慎重。该同志表示,对居民的私有财产进行“救急折价”,说得不客气一点,有“乘人之危”甚至“趁火打劫”的味道,价格到底打到什么样的折扣,“折价定位”比较模糊,很难掌握。因此,双方的交易一定要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体现“相对合理”,有关鉴定报告和交易协议不但要有,而且要细化,稍有不慎就会构成价格欺诈,引发矛盾纠纷。该同志强调,要把“救急服务”做成真正的“好事”,必须搭建一个卖者、买方和折价公司三方互为监督的基本框架,再以必要的合同文书佐证。

  扬州邦邦家政公司负责人陈顺强昨日表示,目前有赞成的声音,有怀疑的,还有指责的,自己“压力不小”。一些外地市民来电话询问“能不能救外地人的急”,自己虽说有这个想法,理论上也可以操作,但毕竟受精力、财力和时间上的限制,存在一定难度。虽然自己推出“救急折价服务”,先期已经在鉴定书、合同文本和担保书这些“要件”上进行了考虑,但如何凸显自己和“鉴宝人”的诚信度,怎样在细节上规避可能出现的“后遗症”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报记者 陈 咏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