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老北京叫卖:京味“清明上河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5:22 中国质量万里行杂志
老北京叫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是穿透历史的声音。今天,当曾经回荡在老北京城的叫卖声再一次鲜活呈现出来的时候,人们在寻找一种历史的积淀,回味这个城市的脉动,回想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杜冉冉 老北京叫卖是因北京城市地理特点而产生的一种口头民俗文化。北京城中尤其是南城胡同中的百姓生活,是叫卖产生的土壤。 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记十二月的“市卖”:“更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燕京岁时记》中记七月叫卖菱角、鸡头等物的吆喝声是“老鸡头,才上河”等。 叫卖是最经济、最通俗、最普通的广告,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体现。 无穷魅力的叫卖声 昔日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丰富多彩。走在街上的商贩们,无论是挎篮的、肩挑的,还是推车的,在吆喝时,总是以一只手捂着耳朵,对吆喝叫卖之物均要加上不少的形容词。并且其词颇有韵味,使人听了不觉厌烦。此外无论一天或是一年之中,沿街串巷的吆喝者,总是按时令售卖物品。 “嗳!活鲤鱼呀,活鲤鱼。”这是每年阴历初二必然会在胡同里听到的吆喝声。正月初二这天,北京的家家户户都要祭财神,于是卖鱼商贩便肩担木盆向居民售卖,居民则以瓦盆盛水将鱼买到家中。 从“桂花哟,元宵”的吆喝声中,人们便预知正月十五上元节就要到来了。由于京城习俗上元节之夜必食元宵,故此上元节前数日便有挑担售卖者,挑的前面设锅,随卖随煮。 “嫩了芽的香椿哟。”这吆喝声标志着仲春的到来。卖香椿的人多是臂上挎一小篮,篮底铺块湿布,篮上盖块湿布,用马莲或细柳条绑的一小捆一小捆的香椿摆放其中。 当听到“臭豆腐,酱豆腐,韭菜花,酱黄瓜”的吆喝声时,人们就知道已是金风送凉、暑气全消的季节到了。“炸面筋来,熏鱼哟”刚吆喝完,“坛肉,扣肉,米粉肉”的吆喝声又起。这说明隆冬已经来临。 不同的吆喝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用来增加声音的韵味。有时候,响器还可以代替吆喝。有些布商下街贩卖布匹,他们扛着大包袱,带着剪子和尺子,摇着波浪鼓。当嘭嘭声响起,人们就知道卖布的来了。卖瓦盆的不吆喝,用木槌敲打瓦盆,当当作响,串街出售。“打瓢的”肩挑一副担子,扁担两端拴着大圆笼,内装各种炊事用具,走路不带吆喝,全凭击打舀水用的半拉大瓢,用竹藤棍敲打,把瓢打得山响。卖蒸饼的推着小车,沿街走不用吆喝,只敲梆子。人们听到梆子声,就知道是卖蒸饼的小贩过来了。 老北京叫卖突出了北方语言体系的特点,儿化字的大量运用,连音连字一气呵成,吆喝出来字正腔圆、曲调优美、幽默、诙谐、好懂耐听。商贩在叫卖时要气足,口齿要清白,韵味要浓。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最后一句加韵尾,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 叫卖反映了历史上北京城居民的生活氛围,就像“京城叫卖大王”臧鸿所说:“吆喝,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瞎喊不行。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姐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闹市上吆喝,讲究音短、甜脆、响亮,让人听起来干净利落,一听就想买。” 为叫卖耕耘的老艺人 清末出版的《金台杂俎》一书中,有《一岁贺生》一卷,收集了当时北京街市上小贩的种种吆喝。近人翁偶虹先生也在《北京旧闻》中收集了368种。 老北京叫卖的魅力是无限的,小说家张恨水的《摸鱼儿》,把眼中所见和耳边叫卖描述得很有情致。现在一些老北京人还惦记着把北京叫卖传承下去,并且在全球推广。臧鸿和张振元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臧鸿生于1932年,从小跟着大人忙碌奔波在庙会和集市上,耳濡目染了老北京的各种叫卖,那淳朴的叫卖声在他幼年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解放后,臧鸿就职于铁路部门当架子工。在朋友的帮助下,拜北京曲艺团的老艺人王长友为师,专攻相声,并在老师王长友的引荐下,1960年又拜天桥八大怪之一、艺名“大狗熊”的老艺人孙宝才为师,学习双簧。 出于对“叫卖艺术”的深厚兴趣,臧鸿开始了执著不懈的研究和讨教。一个偶然的机会,1981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故事片《伤逝》时缺少叫卖配音,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推荐下,臧鸿得以充当此任,并得到了一致好评。多年来,他先后为《夕照街》、《谭嗣同》、《末代皇帝》、《大决战》、《开国大典》、《知音》、《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几十部影视剧配音。臧鸿老人先后整理、挖掘了170余种京味十足的吆喝声,为叫卖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老舍夫人胡青称之为“京城叫卖大王”。臧鸿现为崇文区文化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团长。 “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副团长张振元,1936年出生于北京南城东晓市,音调各异的民俗叫卖声,给他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因此,叫卖也成了他的终生爱好。退休后,为了继承发扬老北京叫卖这门艺术,他经常在天坛为过往游客演出,多次见报、上电视,被人们称为“叫卖真人”。为了进一步挖掘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他投师访友,走遍了北京城,寻访过许多老北京人,深入了解和学习了叫卖的方式和音律,并收集、购置了多种叫卖工具,其中有:金盏儿三对(卖冰激凌、酸梅汤用的)、转铃儿一对(郎中看病用的)、法器一双(道士唱茶歌用的)、货郎鼓、换头(剃头的)、菱角刀(用菱角刀切开菱角食用)、惊闺(小姐秀房听见敲打声叫佣人去磨剪刀,惊闺的声音惊动了小姐所以得名惊闺)等。有这些叫卖工具的配合,他的叫卖更加出神入化,使很多看过他演出的老北京又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现在他收集整理并能演出的叫卖内容达到180余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老北京胡同中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叫卖声传下去。 叫卖表演引起民众关注 老北京的叫卖声在岁月的流逝中,已经演变成一种北京特有的口头艺术。北京市崇文区文化馆为了把“老北京叫卖” 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立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走访了数十位有代表性的叫卖老艺人,挖掘整理了老北京叫卖声近600余段,并编排出了一出“叫卖剧”,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展现老北京叫卖独有的魅力。 2006年5月2日下午,在崇文区文化馆的多功能大厅里,崇文区“叫卖剧场”隆重开张。整场演出宛如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重现了销声匿迹近50年的老北京叫卖声和市井风俗。一百多位喜爱老北京风情的观众到现场观看。 2006年6月9日晚上,崇文区文化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在馆多功能厅举办了文化遗产日宣传特别节目——《老北京风情叫卖剧》,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2006年10月1日,崇文区文化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的京城叫卖剧在龙潭公园首届“龙潭映月国庆中秋大型赏灯游园会”上演出。此次演出为北京广大老百姓送上了一道韵味十足的传统京味儿大餐。该剧由京城叫卖大王臧鸿、叫卖真人张振元领衔主演,众多民间老艺人同台再现了昔日京城一年四季的各种叫卖声。 2006年11月26日晚,北京师范大学敬文讲堂传出悠长动听、京味十足的叫卖声。这是崇文区文化馆“老北京”民间艺术团首次走进大学、众多民间老艺人同台演出老北京叫卖剧,为大学生们带来了一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课,再现了昔日京城一年四季的各种叫卖声。演出现场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十几位大学生兴致勃勃地穿上老式大褂,手拿叫卖响器,现场模仿老北京叫卖,将演出推向高潮。 老北京叫卖的无限魅力,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老北京”民间艺术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采访报道,相信叫卖艺术将会掀起社会大众喜爱民俗文化的新热潮。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