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律师搜索:
省份: 城市:
法律领域:

为园林立传 以存史存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01:20 东南快报

  作为古代文人雅集聚会的场所,福州古园林是一道瑰丽风景,多少文化韵味隐含其中,在文人们恍若不经意的吟诗诵词里,得以绵延不绝。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也就从中窥见一斑。

  本报连续几期报道了福州古园林的前世今生,到此暂告一段落。在此,不得不提到一位始终不懈努力,不遗余力保存福州历史风景线的人物,他就是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卢美松,并且,他著写的《福州名园史影》即将在春节前付梓出版。

  从一座座古园林着手,抚摩我们这座城市的文脉走向,卢美松馆长做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为此,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卢馆长,听他讲述了写作《福州名园史影》背后的故事——

  

为园林立传

  东南快报(以下简称“东快”):写此书缘起何故呢?

  卢美松(以下简称“卢”):写此书纯出偶然。去年年初,我参加三坊七巷保护工程的评估和规划工作。在那里150多个保护点里,我发现其中有一部分比较好的园林建筑,就和黄启权老师商量写一本有关福州园林的书,黄老师很支持,并提供了一部分资料。

  东快:在这些资料基础上,您又添加了哪些内容?

  卢:的确,那些资料仅仅介绍了园林建筑的规格、尺寸,如房子多大,进深,多少开间,我是不满足的。我想,毕竟是名园,就必须和文化名人结合。如果加上它的主人状况、历史变迁过程,比较有意义,特别注意到这些名人故居的文化人,是如何描述、歌咏这些园林建筑的,再加上我们努力搜集来的图片。这样,就会既有历史,又有可读性。

  东快:您收录的园林大概有多少个呢?

  卢:七八十个。这其中要分成三种,一种是人物传记式的,写得较为详尽,另一种因为资料比较少,就最简单地列个表,最后一种是有部分记载,像人物简介。福州园林数以万计,可能我还有挂一漏万之处。

  东快:您觉得福州园林多的原因是什么?

  卢:有三大原因。首先,先天足。我们是海湾盆地,水网密布,如曾巩所云,“其城内外皆涂,旁有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是建筑园林的最好素材。其次,福州多山。曾巩也在《道山亭记》中提到:“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第三,福州人喜欢住宽大的房子,寺庙、老百姓的住宅均是,这也见于曾巩文“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

  东快:著书过程是否遇到一些困难?

  卢:还好。一需要实地察看,这得特别感谢福州市文物局副局长杨勇、鼓楼区文化局主任周明泉以及原辛亥革命纪念馆馆长李厚威等人的热心引导。

  其次,要查很多的历史资料,《闽都记》《西湖志》《福州府志》等志书和园林主人的后人们发表的著作,如《三山旧馆》等,毕竟,眼前所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还要追溯历史,查有实据。还需要访问后人,比如三山旧馆主人龚易图的后人,农科院教授龚钧智。

  东快:在您书中所提到的园林,有一部分已经消失殆尽,还有一部分留存的也残破不堪,您觉得收录这些古园林的意义何在呢?

  卢:我想,这是出自我们文史工作者的良知与责任。这些古园林,都是福州的一道道历史风景线,虽然我们无法重复建设已经消失的,如华侨大厦的小荔湾,但该尽自己所能去保存,无论用什么方式,能保留一点是一点,让世人了解。消失的就留文留影,嘉惠后人,让他们引以为豪,也佐证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格。

  卢美松,现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个人著作有《中华卢氏源流》、《闽台先民文化探源》、《福建历代状元》,主编《福州双杭志》等。

本报记者 林佳 文/刘彬 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