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往日回顾:

老翁虚龄100岁,老妪虚龄101岁(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00:20 大连晚报

  

老翁虚龄100岁,老妪虚龄101岁(图)
老翁虚龄100岁,老妪虚龄101岁

  瓦市百岁夫妻恩爱牵手80年

  妻子出身大户人家,夫妻俩从小订下娃娃亲,丈夫赶了一辈子大车,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二老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婚龄有望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

  ■文/首席记者 王春阳 实习生 顾遥

  ■图/本报记者 卢国忠

  现如今的夫妻在一起生活个七八年就腻歪了,还整出了个所谓的“七年之痒”,你能想像一对夫妻相濡以沫携手走过80个年头吗?这不是神话,也不是故事,它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继续延续着奇迹。如今,这对老夫妻就住在瓦房店市文兰办事处红风社区,丈夫孟庆荣,生于1908年6月16日,今年已经虚龄100岁了。妻子孟倪氏,生于1907年6月19日,今年已经虚龄101岁了。两人1927年结婚,已经相携相守80年,有望打破《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中记载的,由一对英国夫妇创造的结婚80年零14天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百岁夫妻隐身棚户区

  瓦房店市文兰办事处红风社区是该市市区南部的一片棚户区,目前正在进行拆迁改造,老夫妻跟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女住在这里的三间小平房里。房子很小,也很旧,有一个小院,收拾得整整齐齐的。老夫妻住在正房,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分别住在两间偏厦子里。

  记者昨天去拜访这对老夫妻的时候,两人正在睡觉。老人的女婿王京连告诉记者,老太太头天晚上闹肚子,折腾了一宿,天亮才睡下。正说着,老爷子起来了,看着一屋子的生人,笑呵呵地说:“来啦”,声如洪钟。老爷子头发很短,已经全白了,脸上虽然布满皱纹,但面色红润。双耳长垂,长髯飘飘,一派仙风道骨。也许我们的对话惊动了老太太,她也醒了。老太太头发也全白了,稀稀疏疏的,后面扎了一个小辫。耳朵很长,鼻子上面架了一副大大的老花镜,显得很慈祥。

  夫妻俩从小订下娃娃亲

  两位老人的耳朵有些背,采访起来很费劲,好在有他们的外孙女做“翻译”,我们很快就了解了老人的身世。两位老人都出生在瓦房店市永宁镇,孟庆荣家住潘家沟村,孟倪氏家住倪家村。孟倪氏长孟庆荣一岁,爷爷曾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后来由于家道中落,才“下嫁”给了孟庆荣。记者仔细观察,发现这位百岁老太还真有点大家闺秀的范儿。

  孟倪氏的爷爷家有良田千亩,还开着银匠铺,在当地也算是个大户人家。倪老爷子娶了5房老婆,孟倪氏的奶奶是第五房。后来,孟倪氏的父亲分家另过,虽然比不上父辈阔绰,但日子过得也算殷实。孟倪氏小时候去赶集,都是车老板赶着马车拉她去,相当于现在配有司机的私家车。不幸的是,在孟倪氏十几岁的时候,父母得了霍乱,相继辞世了,扔下孟倪氏姊妹俩,跟着过继的哥哥一块生活,家境大不如前。13岁那年,经人介绍,孟倪氏与孟庆荣订下了娃娃亲。7年后,两人正式结婚,开始了漫漫人生路。

  孟庆荣的小女儿孟素兰告诉记者,父亲的脾气火爆,沾火就着,母亲温柔贤淑,两人性格互补,一温一火,也许是他们相濡以沫携手80年的秘诀。

  丈夫曾参加过抗美援朝

  孟庆荣这辈儿兄弟3个姊妹4个,他排行老二。婚后,他并没有分家另过,而是跟哥哥弟弟一块过大家族的生活。这种大家族式的生活在解放前很普遍,在瓦房店市杨家乡有个“王大家”,现在还延续着这种大家族式的生活方式。孟庆荣赶大车拉脚,挣来的鸡蛋粮食要上交,孟倪氏纺线,纺出来的线也要上交,统统由孟庆荣的大哥分配,因为他是大当家的。1946年,孟庆荣才分家另过。夫妻俩育有5子2女,有3个儿子不幸夭折了,王京连是他们的小女婿。

  孟庆荣一辈子赶马车跑运输,抗美援朝的时候还支援过前线。由于时代久远,老人已经记不得具体的时间了,只记得那年秋天,县里(瓦房店市当时是复县)召集了全县100多辆马车,说是去支援前线。马车排着队,浩浩荡荡向中朝边境出发了。走了两天两宿,才到了鸭绿江边。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前线拉给养。为了防止敌机轰炸,他们全都是晚上干。天一黑,工兵就开始在江上搭浮桥,马车拉上粮食、弹药、衣物……从浮桥上拉到江对岸去,往返一趟得100多里地。天亮前就得赶回来,然后把浮桥拆掉,晚上再搭。那时候最怕掉队,掉了队,浮桥一拆,就回不来了。大白天的,在那边人生地不熟的,很容易成为敌机轰炸的目标。

  拉过去的物资要先埋在山沟里,再由汽车拉到前线去。虽然很小心,孟庆荣他们还是挨了两次炸,有一次炸弹就落在距离他赶的马车不远的地方,幸亏他听到飞机声就躲到了马车底下,逃过了一劫。可他的一个老乡就没这么幸运了,炸弹惊了马,躲在马车底下的老乡牺牲在马车轮下。

  在丹东过了一个春节,正月初八,他们返回了瓦房店。由于表现突出,孟庆荣获得了一枚奖章和一枚纪念章。奖章已经不知所终,纪念章被细心的外孙女保存了下来,成为那段历史的一个见证。

  孟庆荣赶了一辈子马车,解放前给自己赶,解放后给生产队赶,一直到八十多岁了,还能赶着马车去串门。

  外孙女是夫妻的“保健医生”

  两位老人一直跟二儿子生活在永宁镇乡下,恬淡的田园生活造就了他们与世无争的性格。2002年,二儿子因病去世了,大儿子又在外地,小女儿就把他们接到了瓦房店城里来住。刚进城那会儿,夫妻俩住不惯,老吵着要回去。在深圳工作的外孙女听说了,就辞职回到了瓦房店,帮父母照顾外公外婆。

  老人的外孙女告诉记者,父母很不容易,父亲要在外面挣钱养活这一大家子人,母亲也快60岁了,身体不好,还要调理外公外婆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收拾家,根本忙不过来,没时间与老人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她从小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与两位老人感情很深,老人们也听她的话。俗话说“老小孩,小小孩”,年纪大了,两位老人的性情越来越像小孩。从深圳回来后,她找了份幼儿园的工作,一来工作轻闲,只干半天,有时间照顾老人;二来可以像“哄小孩”那样,哄两位老人开心。

  她开玩笑说她是两位老人的“保健医生”,除了调节老人的饮食,还要调节老人的情绪。老人爱看动画片,她就选有动画片的频道给他们看。她还买了些儿童画报给外婆看,外婆也是爱不释手,一下能看老半天。

  孟素兰说,父母能活这么大岁数,女儿也有一份功劳。女婿现在在上海读研究生,女儿为了照顾外公外婆,不但不能去陪女婿,30多岁了,连孩子也没要,不容易啊!

  四世同堂,长寿没有秘诀

  二老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由于大儿子一家在洛阳,难得回来一次,孟家至今没有拍“全家福”。但一家人经常联络,关系融洽和睦。

  80年相携相守,的确是个奇迹。记者查阅相关报道,只有福建三明大田县谢洋乡仕福村的一对老夫妻可以与他们匹敌。那对叫林奇禄和陈真娣的老夫妻有81年婚龄,但丈夫林奇禄1908年10月24日出生,妻子陈真娣1911年10月8日出生,都比这对老夫妻要小。有人建议,孟家可以为两位老人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孟家人也曾经申请过,但由于没有结婚证或其它的文件证明,世界吉尼斯纪录并没有受理。孟家人认为,破不破纪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位老人活得健康快乐。

  采访过程中,记者一直想探究两位老人长寿的秘诀,但谁也说不清。孟庆荣爱吃肉,但不挑食,五谷杂粮什么都吃。孟倪氏吃的相对清淡些,但不拒绝荤腥。有一点两人是相同的,都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热爱劳动,生活极有规律。

  邻居说,两位老人见人总是笑眯眯的,没有什么怪脾气。后人们也很孝顺,老两口也是和和气气的,从不吵架。心态平和、后辈孝顺、夫妻和睦也许是两位老人长寿的“秘诀”吧!

  旧宅要拆迁,老人挺留恋

  虽然搬过来只有四五年时间,但两位老人对这个小院子已经有了感情。夏天的时候,他们会互相搀扶着,出去溜达溜达。冬天冷了,出不去了,他们就呆在家里,大声地唠嗑。唠的都是家长里短一些琐碎的事情,有时候也回忆一下年轻的时光。

  最近,老人们没事就望着窗外工人们扒房子,房子一间一间地拆了,老邻居一家一家地搬走了,老人们很失落。孟庆荣说,要是捞着个1楼,他还能多活两年,要是捞不着,就完了。外孙女安慰他不要想太多,有关部门会考虑的,两位老人开心地笑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