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男子自办家宴 七年款待两万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33 国际在线

  

男子自办家宴七年款待两万客

  ■摄影/本报记者崔峻

  家中自办流水席七年款待两万客

  黄珂:“我不是孟尝君,只是以家宴会友而已”

  不必预约不必认识不必花一分钱,来的都是客,“黄氏家宴”坐下就能吃———

  从1999年末至今,长达7年多的时间里,北京望京地区一个门牌号为607的普通人家里几乎每天都是这样一幅景象:临到饭点时,这间300平方米的房子就不再清静,一拨儿一拨儿客人陆续赶到这里,就像回自己家一样,找一个舒服的位置坐下就吃。

  在这里,预约或不请自来的客人们通常互不相识,但官员和平民却可以在饭桌上平等交流;在这里,吃饭不用花一分钱,却可以吃到以“黄氏牛肉”著称的家常美食。

  这家的主人叫黄珂,重庆人,50岁出头,1983年来北京打拼,现在是一家投资公司的董事长。他和他所住的“望京607”正在成为一个传奇,每天少则10人,多则60多人,常年都有像农村红白喜事一样热闹的“流水席”,常来的朋友们还自发成立了“黄友会”,出版了一本名为《黄客》的不发行杂志。

  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人?这是大多数人听说“黄门家宴”后的反应。不过,黄珂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习惯用四川方言表达的他说:“我天性喜欢结交朋友,用家宴来招待朋友很正常啊,就像我去青海旅游时当地农民招待我吃饭一样自然。”

  ■我不管对方身份 进门就是客

  1月11日,望京607,与平日里一样,下午5点一过,陆续就有人敲门进来,等待晚上的饭局。记者进这栋楼时,说要去“607”,入口处的保安就不再多问,连登记都免了。这一天来了4拨儿人,到得最早的是黄珂的四川同乡,其中有曾任职于省财政厅的高官,也有现任的县长和副县长,后面来的则有黄珂的诗人朋友和某杂志社的一群编辑,一位曾采访过他的女孩自带生日蛋糕来过生日。这些人互相并不认识。

  记者:今天来你这儿吃饭的人,你都认识吗?

  黄珂:我只认识几个。四川来的朋友是我妹夫带来的,杂志社的朋友是采访过我的那个女孩带来的。诗人张枣已经认识很多年了,他刚从德国回来,现在就住在我这里。我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有什么背景,有钱还是没钱,进门就是客,就都是平等的。

  记者:招待一群陌生人在家吃饭,不觉得别扭吗?

  黄珂:我这个人天性喜欢交朋友,有朋友来就好好款待,就像我去青海旅游,当地农民招待我吃饭一样。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人和人之间就应该真诚相待,如果对陌生人视如路人,我觉得这个社会就有问题了。

  记者:完全不认识的人,甚至是流浪者或者在工地打工的人呢?

  黄珂:有媒体来做节目时还真做过试验,从街头拉了一个出租车司机敲我家的门,自称是朋友介绍的,我也接待了。但是完全不认识的人,和我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一点关系都没有,也都来吃饭,希望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家里的日子就没法过了,你说是吧?

  ■以我目前的经济实力花的这点钱还是能承受的

  晚上8点多,这顿从中午12点多就开始准备的晚饭终于做好了。鱼汤、豆花、醉虾、油焖大虾、自制香肠、蒸蟹……每道菜一样两份端上了饭桌,中途还陆续有吃饭的人到来,有的是已经吃过饭了,就是来坐坐。来自四川德阳的保姆小彭说,原来预计的是来十多个人,最后一共来了22个人,不过这还不算最多的时候,最多的时候有60多人,把几个房间都挤满了。

  记者:这顿饭主要是小彭做的,现在你还亲自动手做饭吗?

  黄珂:做得少了,现在我是“监制”,当技术顾问,一些没做过的菜或者是难度比较大的菜会亲自掌勺。做饭的主要是小彭,忙的时候还要请一个小时工,为她配一个“助理”。

  记者:听说你们家每个月都要花2万多元买菜钱?

  黄珂:其实这方面真的没有计算过,但以我目前的经济实力,花的这点钱还是能承受的,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是计较钱的话,我就不会这么做了。

  1

 [1] [2]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